一、闲谈古代男子发型
我们现在谈古人的发型,大多注重于女子,什么堕马髻、蛇髻、桃心髻等,精彩纷呈,不一而足。而且古代的贵族女子有戴假髻的习惯,可见其对发型的重视。
而古代的男子对发型的重视其实一点都不亚于女子。不论老少都是一样。
有个古代笑话,讲的是一位老者,头上只剩下了两根头发,他去理发店,让理发师给他把这两根头发编成辫子,结果理发师一上手,又掉了一根头发,老者只好说道,算了,我老人家就披散着头发吧。
这是发生在清朝的事,自然现在已经有人对清朝前后期男子发型的变化做了科普,譬如早期的鼠尾辫讲究的是辫尾能穿过铜钱等。
而清朝之前,成年男子的头发也是不能披散着的。
其实,我们在读古书的时候常常会看到相关的信息。譬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譬如“二十弱冠”,再譬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还有“羽扇纶巾”“明朝散发弄扁舟”等等。
这说的都是中国古代男子的发型,在小的时候是垂发的,也就是所谓“垂髫”,不论男女都留着空气刘海呢,所以你看影视作品里表现古代年青人的发式里有各种垂下来的发绺,大抵也算是可以的。
但一旦过了二十岁,行了冠礼之后就不能这样了。这时候头发不能再披散着了,而应该缠起来总到头顶用布帛包扎起来,然后戴上冠,插上簪子固定或者冠上有带子过两耳系到脖子下面来做固定。古代的封建礼节对于男人戴的冠依据身份等级做了极其繁琐的规定。成年人行冠礼后自此是一定要戴冠的,散发是不礼貌的行为。
当然,散发有时候也代表了对礼教的蔑视或者一种独特的风度,比如上面提到的“羽扇纶巾”,只用纶巾缠发那代表的是一种旷达儒雅的风度,而“散发弄扁舟”则代表的是对礼法束缚的逃脱。
其实不止是中国,我记得日本对于散发与束发也有相应的说法。譬如《御法度》中的主人公之所以被人引诱做娈童,一方面是因为姿色,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他已成年却依然垂发做童子打扮,而这只有从事演艺的或娈童才如此,所以引起了他人的怀疑和觊觎。
古希腊对青年男子的头发也多有赞美,譬如金发的阿波罗,以及古希腊四大悲剧作家的索福克勒斯,他是当时知名的美少年,曾多年作为美少年的代表做节日庆典队伍的引领者――这是无上的光荣,而他的头发也尝尝是被赞美的对象。
不过古希腊人会对头发加以修饰,编成辫子,但在青少年与成年人的发型中是否也有所区别,这却不得而知了。
古罗马人的头发应该是要理的,但与其交战的蛮族士兵,不论是高卢人还是凯尔特人却都不理头发,而是把长长的头发编成辫子披散或缠起来。长发在他们是勇气的象征。
还是说回中国,影视作品里那种背后披着头发,头上绾髻的造型并不常有,考诸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即可知道,把头发整个绾到头顶的才是主流发式。
二、发圈怎么戴
首先要准备好多根橡皮筋,发夹,蝴蝶结发圈,然后自己想要弄的发型来决定自己怎么去扎,其实半扎发还蛮显甜美范的,那蓬松的扎发与稀薄的空气刘海都能给人带来十足的少女气息,倍显青春活力。
发圈是许多小姐姐们日常扎发的一种最常见的发饰,但是发圈要怎么戴却对发型的美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哦,现在就让小编来教大家发圈的戴法吧。
01
首先呢我们需要先将刘海与两侧边的头发预留好,接着取出头顶的头发在脑后临时扎成一个发团并用发夹固定,再把两侧边的碎发分别扭转成发束,然后用细橡皮将两者扎在一起。
02
接着将头顶的头发也用细橡皮也扎成一条发辫,并用手轻轻拉动发束使其变得蓬松。然后把橡皮上方的头发从中间拉出一条小缝,把发辫上翻从缝中倒插进去。
03
接着将右侧的扭转辫子发尾塞到另一辫子里面,可以用U型发夹来固定。从右侧边拉起一些头发来遮盖住橡皮筋。最后,用手稍微拉扯一下发丝来打造出蓬松感即可。
04
其实说起发圈的起源,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的发冠。大约在公元前475年,古希腊人戴上用鲜花枝叶配以金、银、宝石做成的头冠,成群结队于酒神的庆典里纵情狂欢,于竞技场的胜利者当中高唱凯歌。
05
而60年代宽发带装扮方法则是,将头发全部置于一侧,用橡皮筋固定。把发带绑在刘海与鬓角后面,再将脑后的头发用发腊抓出蓬松感。最后用卷发器将下面的长发卷出大卷。
三、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影评
直观看上去,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好象太是一部比较世俗又比较男性化的视听艺术作品。我们这么讲是有一定依据的。国际影坛往往有一类影片就是这样子,从男人的视角看待描绘女性故事的电影常常倚俗而立。虽然此言并不见得十分得体,可是确实大有影片可查。冒昧比方名导大卫 里恩的片子,仿佛经常就把握不实银幕上的女人个性色彩,所以西方影界有论指出,自大卫 里恩的黑白电影《吾土吾民》之后,《阿拉伯的劳伦斯》《桂河大桥》之类银幕大片就不怎么以女人为重头戏了。也是,大名导在战争电影《桂河大桥》里面掺了几个有女人的银头,片子反尔显得有那么一点不伦不类。电影里少了些许脂粉尘以后,大卫 里恩的片子也就愈发有了所谓越男人越大气之说。不知此言有无正理?
尽管同样拍得也是以世界大战为背景的电影,但是不过,英国名导演大卫 里恩跟毕竟属于大号前辈,跟―个意大利初出毛庐的小伙儿朱塞佩 托尔纳托雷的出身,生活,教养和艺术手段基本属于两档子事情。银幕上那些越男人越大气的玩意,是大卫 里恩大半辈子衷情的东西。至于这愈美丽愈有罪,则专门指的是年轻影人朱塞佩 托尔纳托雷的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其实这里所谓的愈美丽愈有罪,也并不只是一种特例。表面上看,朱塞佩 托尔纳托雷另外两部名片《天堂电影院》和《海上钢琴师》虽然不太怎么强调所谓愈美丽愈有罪。但是从托尔纳托雷在片中也还是可以看得出来,他的电影相当居重的描写到了女性的美感与女情的重要。只是前两部没有这一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么吃重女色,没有把女性的美刻意到这么登峰造极。
在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女主人公玛琳娜的出场几乎是象―个神女一般,幻视幻听般地游移银幕各个角落。当然了,除了这一个绝对的女性主要人物,这部彩色故事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最让观众眼晴―亮的地方是,她的异域风光和岛屿人文。西西里岛属于意大利半岛版图之上的―座别有洞天的独立陆岛,意大利古语里面的西西里是三海之地。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西西里总是散发着一种蒙尘的锈色,满城中的巴洛克式建筑红中带黄,略含沉郁的氛围,让人不免充分联想到了许多东方电影里的古装类型片。影片中的美女主人公玛琳娜就生活其间。恍惚之下,有那么一点点飘飘欲仙的味道。记得徐克类型片《倩女幽魂》中的女红易小倩一袭素衣,眼含冤债,润着赤脚,缠恋书生的那副状态就差不多属于东方版的玛琳娜了?
生活现实里面有一位特别直接的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电影迷,他笑称世界大战打得越大,影片里的女主人公玛琳娜就越发漂亮的不可收拾。乍听起来,他的此言虽然有―些夸张了,可是仔细再一捉磨,又觉得不无道理。好,还是回到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本片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对英法宣战开始,少年男主人公维里图刚刚十二岁。正值少男青春期的萌动即发期。这个时期维里图遇到了影片的女主人公玛琳娜。维里图冲动地去所谓爱情了。其实观众都知道,十二岁的维里图的这种感情并非爱情。它在电影当中充其量也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含痛的隐喻。再细致地看那个镜头:一群少年用放大镜在太阳光下烧烤一只走投无路的蚂蚁的场面,足以表明这战乱期间麻木残忍的青春心理?同样道理,西西里小岛上的群民也是拿了最最暴戾和恐怖手段对付影片里女主人公玛琳娜的。
这里需要加以区别的是,十二岁维里图的感情并不代表小岛上的那些丑恶群民。少年维里图的感情还是单纯和干净的。把一个少年的“初恋”置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环境当中。其实深入一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几乎书写了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求索故事。这里面的所谓爱情故事除了贴切的理想,更重要的她还是一个动人的传说。既然属于传说,那么就会拥有可信可无的故事成色。所谓传说,便有层累的创造历史与文化的特质。传说中的情感是一种现实当中不可欲求却梦里所想的真实。国际影坛许许多多的经典名片在表现样式上,并不口口声声开讲心灵美的。比如俄罗斯著名的黑白影片《爱情与理想》仅仅只是用其电影的画面,用人物的生活,为我们观众指出一个精神生活的原理:人不能够光是依靠黑面包过生活。朱塞佩 托尔纳托雷的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渴望告诉人们的,也正是精神上的正直生活。
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一部诗意的电影。影片收尾部分维里图把自己那张唱片《我的情意》投入大海的镜头,显然是―个蒙懂少年向个人曾经未知的生活作某样告别的仪式。是的,电影里的年少青春和人初恶行是可以掷向大海毁掉的。但是作为―个人的心间记忆却永久不能抹杀去的,无论丑与善。成长中的人性是每―个有过少年心的永远的记痕。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境界不是一般的高。西西里出身的导演居然谙熟一个普通得再不能普的人生道理:所谓人的爱情也要从娃娃抓起。现今世道这么来讲爱情仿佛显得有一些稚嫩了么?恐怕并不见得。从一个孩子的眼光探看爱情,这在世界电影范围内早己不是什么新鲜事情,这种类型的电影附拾皆是,比方《乳房与爱情》《教师别恋》《丑八怪》等等。
又比方上海译文出版社新译的世界名著版本,著名电影艺术家童自荣先生配音的小说名篇《朗读者》其实也是,刻骨铭心讲述了―段以战争期间为大环境背景的姐弟恋情。看这一类电影或艺术作品时候,往往需要远视,如看油画那样才有实效。我们东方观众如果把一部完全西西里岛生发创作的视听艺术品放到欣赏水墨线条的视角上来,看点显然就会有一定偏颇?这样一来,愈美丽愈有罪的这种说法,就不大可能仅仅局限于人的表象上面了。宗白华前辈在《美学散步》中谈到古希腊艺术哲人对于美的阐述时候,表明美首先还应当从心灵开始。具体看到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女主人公玛琳娜应当是美的。所幸的是,这个玛琳娜从外表到心灵并未完全污染,还当都是美的。至少表面是美的。爱表及心。
我们在看许多电影的时候,观众也许会发现一个差异,几乎凡是比较不美的人物,尤其女性形象自然而然就会跟着心灵不美起来。这也比较符合人的正常心理状况。世界文坛对于名篇及电影《简爱》当中那个阁楼上的疯女人的评论实在多不胜数,言及中心,无非都是一些容颜不美迫害心灵等论。至于《巴黎圣母院》里面那个丑陋的敲钟人心灵的美,大约只是相对女性美而言的。在当代的世界银幕之上,仿佛那些最红火最顶级的女演员也常常是最美艳动人的。比如《茜茜公主》女主演罗密 施奈德,比如《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女主演伊莱娜 雅各布。比如《最后一班地铁》女主演卡特琳娜 德娜芙。又比如《忧郁的星期天》女主演丝泰法诺 艾丽克等等。
一直喜欢这张海报,被镜头放大的玛莲娜,既是背景,也是主题,不经意的张显着美丽,俯下身来看向别处,那样宁静,让美变成一种气质,一种回味,以及一个遥远的传说。身后顾盼流连的少年,模糊的眉眼又看向哪里?玛莲娜,他的梦,关于爱与美的第一次靠近,也是身后更加模糊的小镇的梦,的确,在他们的梦里,只有这个女人是清晰的,被放大的,却永远无法触及。
一个简单的有些落俗套的故事:战争期间,西西里的一个普通小镇,一个美得令人陶醉的寡妇,成为所有男人幻想和所有妻子诅咒的对象,生活在欲望与嫉妒编织的阴霾中,最终不得不因为生活选择沦落,战后她被赶出了小镇。当残废的丈夫回来寻找她时,所有人只是嘲笑,只有“我”――一个懵懂的少年给了他寻找的方向,因为只有“我”才是真正爱着玛莲娜的,只有“我”。
这是意大利人文导演朱萨佩・托那托雷寻找三步曲之一,英文翻译为《玛莲娜》,还有翻译成《真爱伴我行》,我觉得都不如中文片名《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读起来就像一段尘封的往事,让人惦记,又不忍提起。
影片最大的特点是用少年雷托纳的视角来展示世界。美丽的玛莲娜是他青春期的女神,是他性意识萌动的开始。他像小镇上所有的男人一样为他的美不能自拔。每天放学,奔跑到路边,只为等待风姿绰约的玛莲娜从他身边轻轻走过,每天傍晚,爬上高高的屋顶,只为能看到玛莲娜在客厅里一段孤独的舞蹈。他能做的只有等待、关注和幻想,那样纯洁。我很喜欢那个镜头:雷托纳躺在床上,把偷来的玛莲娜的内裤放在脸上,忘情的手淫。也许因为他是个孩子,也许因为我们能够理解那种感情上的真实,总之,这种表现方式丝毫不会让人觉得淫秽。相反,钢丝床发出如音乐般嘎吱嘎吱的响声,被子如波浪般有节奏的起伏,你几乎能想象到少年脸上投入的表情,整个房间都充斥着快乐的因子。那种快乐与手淫这种方式本身无关,而是一颗纯真的心灵从睡梦中醒来,释放着自己的爱情,干净、纯粹、快乐无比……与之相较,不久以后他与玛莲娜真的亲密接触时,他的内心倒是非常痛苦的。因为那个时刻,被父亲带到妓院以促成成长的雷托纳,面对已剪去长发和挣扎的梦中情人的引导,他只有心疼,只有恐惧和悲哀。就象你爱冬天里洁白的雪,却又像很多人一样,在上面留下黑黑的脚印。这里面充满了宿命的色彩。我想导演是有意安排这种对比的,让我们看见,爱与美都是盛开在彼岸的花朵,雷托纳的成长也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爱情就如同青春期的一场幻觉。纯洁美好,却无法长大。然而,不管从哪个角度说,都是玛莲娜帮助少年长成一个男人,这本身就是温暖的。
当然,导演的用意并不仅仅是描绘一个少年性意识萌醒的过程,更主要的是呈现人性的弱点,现实中的欲望与妒忌,这就是对爱与美无法抵达的原因。
狂躁的小镇上,玛莲娜始终宁静。因为她的美,人们爱她(确切的说,所谓的爱只是欲望的借口),因为她的美,人们恨她。整部影片,期待与侮辱,诋毁与崇拜交织在一起。女人们骂她是荡妇,其实对她的美丽充满艳羡,男人们说她如何风骚,其实都想得到她,哪怕一个眼神。美,点燃了欲望与嫉妒的烈火,也成了她生活的障碍。赢得官司,获得食物,甚至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必须以身体为代价。她坚持过、抗争过,可是最后,丈夫死了,连耳聋的老父亲也不相信自己的贞洁时,她又如何靠意志生活下去。剪去丰洁茂盛的黑色长发,在脸上涂抹厚厚的脂粉,眼睛依然宁静,但那个时刻一定异常痛苦。她代表你放弃所有的坚持和信仰,放弃自己,放弃对世界仅存的希望。因为美,注定孤独与苦难吗?不,因为,人性的弱点注定美是无法根植于世俗的。
战争结束,为德国人服务过的妓女们被赶出小镇。女人们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用最恶毒的语言辱骂这个让她们既羡慕又嫉妒的女人,她们殴打她,撕扯她的衣服,仿佛要一下子把美撕碎,而男人们都在沉默,惋惜或者遗憾,都是一样的冷酷,没有人真正爱过她,真正懂得她的美,除了那个少年,还有,她并未牺牲的丈夫。这个时刻,玛莲娜终于哭了,没有挣扎,只是用手臂紧紧抱着自己,撕心裂肺地哭喊着。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伤害和疼痛,更是长久以来压抑的爆发。她宁静得太久了,宁静的承受如花的容颜所带来的一切侮辱与亵渎。她终于哭了,用眼泪冲刷所有的伤口,证明自己依然活着。
很多年以后,玛莲娜又回到了小镇,和他幸存却残疾的丈夫一起,这时候,人们看见的已不是当年撩人心弦的美丽少妇,而是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身体有些臃肿,衣着发型都极朴素,拎着篮子在市场买东西。每个女人都惊讶的看着她,随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她们开始亲切的和她交谈,甚至热情的送她东西,挽起她的胳膊,仿佛极好的朋友……我们不用去琢磨个中原因,总之,导演安排这样的结局是一丝温暖的疼痛,是人性阴暗与善良的交织。不是抵达的彼岸,而是放弃了航程。最后,玛莲娜的背影消失的回家的路上,银幕的尽头,没有变的是宁静的眼睛和幽雅的步态。她依然很美。就如昔日的男孩会回忆说:“以后的日子里,我交往过很多女人,但我最爱的还是玛莲娜。”爱就这样永恒了。
这部影片是两年前看的,一直没有重温过,好象经过了时间,在心里一点点沉淀。这几天,总是想起玛莲娜的那双眼睛,于是就生出了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感慨。想想也奇怪,好来坞并不缺少美女:薇诺娜・赖德的清纯,朱莉娅・罗伯茨的明亮,安吉莉娜・朱莉的野性,詹妮佛・洛佩滋的性感……却没有一个人能演玛莲娜,除了这位意大利模特女星。我仔细看过莫妮卡・贝鲁齐很多照片,可以说没有哪个女明星敢象她这样肆意的暴露自己的身体,而不担心画面变得色情。的确,在所有的照片里,她的眼睛都是干净的,湖水一般,使得表情甚至有些严肃,她可以那样坦然的展示自己的美,那样坦白的面对世界的目光,使你不得不相信,她心地纯洁。她的美不仅仅是性感,还有承担这份性感的冷静。从《吸血惊情四百年》里的无名演出,到令她走红的《玛莲娜》,再到后来的颇受争议的《不可撤消》,几乎所有的影片里,莫尼卡都会有裸露或者激情演出,但没有一个人说她是色情女星,这就是她独特之处。一个人的纯洁与身体无关。我想这就是玛莲娜所要诠释的,就是为什么托那托雷只看了一眼莫尼卡就确定她是女主角。她的美如同清晨的一个梦,那样靠近,又那样遥远。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不美丽,也不浪漫,只像一段尘封的往事,不忍提起又让人惦记,我也如那少年一样把玛莲娜放在了心里,然后看向彼岸,那里依然有如花盛放的容颜……
电影资料
片名: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英文片名:Malena
又名: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真爱伴我行/玛莲娜
国家/地区:意大利 美国
区域:欧美
类型:剧情 爱情
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Giuseppe Tornatore
主演:莫妮卡・贝鲁奇Monica Bellucci 吉塞培・苏法洛Giuseppe Sulfaro
分级:美国R
片长:109分钟
上映时间:2000年10月27日
剧情简介
二战期间,西西里的某城镇上居住着一位美丽的女人玛莲娜,她是众多男人的幻想。少年雷托纳就是其中一个,为她夜间遗精遭到父母痛打。这里虽然不是战场,但人心里却展开了一场战斗。因为嫉妒、欲望,玛莲娜被迫开始卖淫,战后又被众人赶出城镇。当她残废的丈夫回来时,所有人只是嘲笑,只有雷托纳偷偷告诉了他妻子的去向……
意大利人文导演:托纳托雷
托纳托雷的一部《天堂电影院》(又名星光伴我心)曾轰动世界,其另一部代表作《星探》也广为人知。他的影片多有对意大利人的巧妙讽刺、温馨赞叹、历史素描的风格特点。他对电影技法的运用更是非常熟练。《玛莲娜》投射出的不仅是一个少年的青春期萌动和性启发,更为重要的是人内心的善与恶放大到群体中的可怕。
意大利超级美女:莫尼卡・贝鲁奇
莫尼卡・贝鲁奇1968年出生于意大利的佩鲁贾,1988年进入米兰模特界,1990年涉足影视圈,是一位身材高挑、黑发飘逸的美丽女性。这样的女性不在电影中诱惑男人实在是一种浪费。早在美国电影《吸血鬼惊情四百年》中就有露点表演。后来与她出演了法国影片《狼族盟约》,其若隐若现的美妙身体足以让人大流鼻血。她参与的其他影片主要还有《非常公寓》、《亲密3》、《不可撤销》等。千万不能因为美丽就忽略了她的演技,否则就是一种遗憾了。
影片是以少年雷托纳的视角展开的,美丽的玛莲娜是他的老师,他的性意识萌动从她开始。他和伙伴们每天放学就要奔跑到路边,等待着风姿绰约的玛莲娜从身前走过。他所能做的只是幻想,而周围那些成年男人却用快掉了眼球的眼神注视着她。虽然她是独居,但是丈夫在战场上,一般的男人只有眼馋的份了。
随着战争的进行,她丈夫阵亡的消息传来,同时玛莲娜在周围的人嫉妒和欲望下,丧失了工作,不得不卖淫为生。这下那些男人乐坏了。而女人更加嫉妒了。雷托纳从她那里得到了人生第一次体验。战后,玛莲娜被嫉妒的女人殴打出小镇,男人们保持了沉默。……
剧情介绍
1941年,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二战的硝烟之中,但西西里岛仍是一片宁和,这里正是男孩雷纳托的家乡。他和所有13岁的孩子一样,天真、快乐、不安分,对生活充满幻想。终于有一天遇到了永远改变他生活的女人――梅琳娜。这位漂亮的寡妇令所有的男人着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因为她,男孩进入了一个生命的新天地…… 她,是谜样的女子,她叫玛莲娜,她撩着波浪状黑亮的秀发,穿着最时髦的短裙和丝袜,踏着充满情欲诱惑的高跟鞋,来到了西西里岛上宁静的阳光小镇。她的一举一动都引人瞩目、勾人遐想,她的一颦一笑都教男人心醉、女人羡妒。玛莲娜,像个女神一般,征服了这个海滨的天堂乐园。年仅十叁岁的雷纳多也不由自主地掉进了玛莲娜所掀起的漩涡之中,他不仅跟着其他年纪较大的青少年们一起骑着单车,穿梭在小镇的各个角落,搜寻着玛莲娜的诱人丰姿与万种风情,还悄悄地成为她不知情的小跟班,如影随形地跟监、窥视她的生活。她摇曳的倩影、她聆听的音乐、她贴身的衣物...都成为这个被荷尔蒙淹没的少年,最真实、最美好的情欲幻想…… 然而,透过雷纳多的眼,我们也看到了玛莲娜掉进了越来越黑暗的处境之中,她变成了寡妇,而在镇民们的眼中,她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祸水,带来了淫欲、嫉妒与忿怒,而一股夹杂着情欲与激愤的风暴,开始袭卷这个连战争都未曾侵扰的小镇。玛莲娜一步步地沉沦,与父亲断绝了关系、被送上法院,更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这使得向来天真、不经世事的雷纳多,被迫面对这纯 小镇中,人心的残暴无情,看着已经一无所有的玛莲娜,雷纳多竟鼓起了他所不曾有过的勇气,决定靠着他自己的力量,以一种教人难以料想的方式,来帮助玛莲娜走出生命的泥沼…… 本片跟费里尼的《想当年》相似,但多了一位美丽的女主角。二战时,13岁少年雷纳多迷上了当地一个比他大很多的少妇玛琳娜,她丈夫上了前线,而她的美貌招来当地妇女的妒忌和排斥。少年幻想着跟这个大姐姐重演电影里的浪漫片断。现实中,丈夫阵亡的消息传来,玛琳娜不得不卖身求生存。后来,丈夫回来了,少年希望能够帮他们破镜重圆。
本片荣获
★ 奥斯卡最佳摄影 / 最佳配乐
★ 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 最佳配乐
★ 柏林影展金熊奖 ★ 英国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 金卫星大奖最佳外语片 / 最佳配乐
★ 拉斯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提名
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三部作品――《天堂电影院》(又译星光伴我心),《海上钢琴师》(又译声光伴我飞),《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又译真爱伴我行),我们可以将它们定义为“时空三部曲”或者是“寻找三部曲”。导演运用了一种相同的叙事结构――“回到”。
在《天堂电影院》里是多多回到童年的小镇,他回到电影的真实与自己似乎已经消逝的爱里;在《海上钢琴师》里是落魄的小号手回到曾经与“ 1900”相处的废弃轮船上,回到最贴近“人”的音乐里;在《玛莲娜》里是当玛莲娜跟随丈夫重新回到带给她耻辱的小镇,回到她存放在小镇上的对一个人的爱里。
托尔纳托雷的西西里是温馨的,也是残酷的,是幻想的,也是写实的,他让玛莱娜活了下来,他让美丽蜕化成平庸,让曾经的美丽化为心中独有的记忆、美丽的传说。也许导演真的是在怀念一位生命中曾经美丽的妇女,但他也是在明明白白地讲述一个关于“美丽”的西西里传说。
谢谢合作!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