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协调发展?如何协调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贯彻落实以下新发展理念1: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4: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协调发展是什么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东部沿海地区、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缩小差距,共同发展。
什么样的发展才算协调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1、所谓的“完整发展”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
我的理解就是“做人”和“做事”这两个方面的完整发展。
好比有的人人缘很好,顺风顺水,几乎每个人对其都啧啧称赞,有些人做事可以稳扎稳打、井井有条,我把它理解为“做人”和“做事”的完整发展;而有的人人缘却很差,寸步难行,几乎每个人对其都嗤之以鼻,有些人做事总是丢三落四、乱七八糟,那就只是片面发展而已。
2、所谓的“和谐发展”是指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
我所理解的“和谐发展”的重点在于它的协调性。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我们在学习上,一般会有擅长的科目,自然而然也会有蹩脚的科目,如果两者相互协调,那么就可以做到和谐发展,事半功倍,如果失去了协调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偏科,那就可能会导致畸形发展,事倍功半。
3、所谓的“多方面发展”就是指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的多样化发展。
我的理解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尽量避免人的发展的单一和贫乏,追求个人素质的丰富多彩的发展。
4、所谓的“自由发展”就是指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正如人的发展不可能都是千篇一律的一样。追求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会让人更加有信心。。
怎样实现协调发展
跨区域合作。先富帮后富。互相帮扶的原则。
如何推动协调发展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怎么实现协调发展
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简单说就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大力推行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的自身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协调发展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协调性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
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如何实现协调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相互协调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最重要的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在树立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供给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占领产业链的上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协调发展怎么做
首先是人口自身的均衡。人口规模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有14亿多人口,是全球超大规模最具潜力的大市场,但人口众多,也给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造成巨大压力。所以,在低生育水平背景下,处理好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关系尤为重要。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