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女子刘海
刘海胡同位于北京西城区,又称刘汉胡同。东起松树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于清乾隆时,开始被改作刘海胡同。
一直以为刘海胡同是和脑门前的那一排头发有关,谁知却是因一个叫刘汉的人而得名。但是没有人说得出,这位明朝时的刘汉到底是何方好汉!到了清乾隆时,被改作刘海胡同。同时清代神机营所属右骁骑马队厂设于此。刘汉是谁,再没人惦记了!
有说法称:1931年秋,淑妃文绣与末代皇帝溥仪离婚后,就住在这条胡同里。文绣是蒙古族人,清顺治元年(1644),家族跟随多尔衮入关。文绣的祖父锡珍官至吏部尚书,父亲端恭是锡珍长子,曾在内务府做官。文绣于宣统元年(1909)SPAN>1922年,13岁的文绣进宫,成为16岁的溥仪的淑妃。
1924年,冯玉祥派兵将溥仪逐出皇宫,文绣于1925年随溥仪到天津居住,1931年同溥仪离婚,1947年同李宗仁部下的一名军官结婚,住在地安门外白米斜街;1951年,搬到西城区辟才胡同西口;1953年去世,终年43岁,一生未有子女。
刘海胡同东口路北,有一座三等子爵府宅,三进院落。据说冯玉祥“北京政变”后,受到段祺瑞排斥,隐居在京西天台山。其时冯将军和眷属住在慈善寺东跨院吕祖殿小院,慈善寺四位主持僧人依次为逸安、妙安、永安、德安。其中,“二当家的”妙安是满族,老姓赫舍里氏,老宅便在西城刘海胡同三等子爵宅第。妙安的先祖是清初弘文院大学士希福,希福与大大有名的索尼的爹是亲兄弟,同是清朝廷中杰出的翻译官。希福翻译辽、金、元史,纂修《太祖高皇帝实录》,任总裁官。不仅能文,而且尚武,出使喀尔喀、科尔沁诸部,有胆有识,作战勇敢。顺治九年,晋封三等子爵,世袭罔替。
1900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皇太后、光绪帝仓皇出京,而北京的官宦世家来不及避难,为了不致受辱全家殉难。据载,大学士希福后裔、副都统、三等子文福守城失败,返回刘海胡同请命,秉父富谦命,第三子、刑部笔帖式斌福带领其长兄五福长子清霖、二兄文福长子清霭到西直门外祖坟地避乱。富谦及其子五福、文福、女儿三姑娘,儿媳伊尔根觉罗氏、呼都里氏、刘氏,孙清霈、清需,孙女大胖姑娘、二胖姑娘、竹姑娘举火自焚。及至市面趋于平定,斌福带领两侄返回刘海胡同时,才知道合宅死难。其后,在后花园掘地埋葬。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奉上谕予以赐恤、旌表。1901年,年仅十三岁的清霖承袭三等子爵。但刘海胡同三等子爵宅第已经大伤元气。
民国初元,斌福幼子到天台山慈善寺出家为僧。1920年,斌福把宅第和长子清某托付给本家赴东北谋生。斌福的两侄清霖、清霭年轻有为,很快晋升为校官。1929年,清花在作战中阵亡。伪满洲国成立后,清霖到宫内府庶务科工作。1940年,斌福和清霖返回北京。这时,刘海胡同老宅已经易主,斌福长子也已病故。他们住到草厂大坑4号本家院里。其后,老宅成为内五区警察署所在地。
解放后,西四分局使用内五区警署旧址(刘海胡同)。西四、西单两分局合并为西城分局后,这里改为拘留所,亦与炮局、藏经馆齐名。后布局调整,拘留所迁出,此地建为鼓风机厂,后为林业出版社址。该胡同南北长一百米,后边是弘善寺胡同。市公安局老人王铭珍原住刘海胡同,他说1949年时院内老房不多,且植有松柏树。
2. 清朝女子刘海图片
刘海戏金蟾,也称“刘海撒金钱”,是中国传统吉祥装饰题材。以绳穿钱,戏钓金蝉,寓意财源广进,吉祥美好。刘海,五代宋初时道士,曾事燕主刘守光任丞相,因谏言不被采纳,托疾挂印而去。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人多呼其刘海蟾,渐而衍出“刘海戏金蟾”的传说,即“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
3. 清末女子刘海
刘海”亦作“刘海儿”、“刘海儿发”。相传有一位唐代的仙童名叫刘海 (见安徽凤阳府志)。在民间传说中,刘海前额总是覆盖 (垂下)一列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为此,画家画仙童肖像,便以刘海为样,前额垂著短发,骑在蟾蜍上,手舞一串钱。而后,小孩或妇女额上留的短发,便称为“刘海”。
清朝王韬的《淞滨琐话》:“面同满月,眼若明星,只髻簪花,如世间所绘刘海状。”
清朝李伯元的《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众人举目看时,只见一个个都是大脚皮鞋,上面剪刘海,下面散腿。”
许多人未经考证,不知道“刘海”的来历,经常写成“留海”或“浏海”。是错误的。另外,“刘海”只有孩童和妇女才留。时下一些年轻男士装酷,故意让几绺头发垂于额前,那不能称作“刘海”。只能说是垂在额前的头发!
4. 明朝女子有刘海吗
传世玉——明代刘海戏金蟾 这是一块手把件玉雕,也可当玉佩。 雕件不大:高约5—6厘米,宽约2—3厘米,厚约2厘米。 玉器是按玉石随形雕塑的小童,身穿宽袖长衣, 圆圆的脸蛋笑逐颜开,侧头蹲势,左手托腮, 右手抚摸脚边一只大金蟾,神情闲逸。 玉质为和田白玉——象牙白,籽料,色微显黄,非常细腻油润。 玉质表面包浆厚,手感浑圆。 雕工为老工——即手工砣机雕琢,具有“粗大明”的特征, 从脸部雕刻特征观察,也具有明代“包子脸”的风格。
5. 清朝女子刘海叫什么
女孩儿撩在前面的头发叫留海儿,我们河北这边儿也称它为:前马棕。这种发式最远看到的是清朝以后的一些老照片,女人一色都留着这种有前马棕的发式,不管是达官贵人的女眷还是平民百姓家的小姑娘,都有着撩在前面的一柳头发,样子很稚雅。到辛亥革命之后,女孩儿的发型就多了起来,可这种有留海儿的发型一直流传至今。
6. 清朝女子刘海造型
古代少女额前鬓边留个刘海儿的头发,脑后梳个长长的辫子,表示青春纯洁、天真可爱。
发式是从不插笄的丫髻。
以清代来说,少女多以小螺髻,二螺髻、双髻和环髻为常梳的发式,例如元宝头,梳挽时先将头发盘旋叠压,然后翘起前后两股,中间加插簪钗,髻旁插以鲜花或珠花。
7. 清朝女子刘海发型
目前常见的刘海有以下几种:
1、齐刘海
齐刘海比较适合用来减龄扮嫩,整齐修剪过的刘海会显得比较可爱一点,搭配披肩黑色长发,真的很好看。
2、空气刘海
空气刘海是刘海中不可少的一款,它跟随着韩剧发型潮流流行起来,温柔派空气感刘海既摒弃了厚重感,又修饰脸型,让人看上去清新自然。
3、二次元短刘海
在2017非常流行这款刘海,一刀剪可爱呆萌又不失整齐,和乌黑亮丽的长发搭配也一点不突兀,反而显得俏皮可爱。
4、薄刘海
薄刘海目前是最常见的刘海,也火过了空气刘海,与空气刘海比更加轻薄,也更加修饰额头,让光洁额头若隐若现,显得空灵。
5、爱心刘海
美爱心刘海最比较受年轻女孩的欢迎,刘海甜美可爱又很个性吸睛,与半扎短发搭配最好。
6、法式刘海
近年来法式刘海也深受女孩喜爱,碎剪设计的刘海显得特别有个性,而且与任何发型都很百搭。
7、中分刘海
说道刘海那就不得不提中分刘海了,中分刘海+微卷中长发可以很好修颜瘦脸,并且头发自然披散在肩头,非常显美范儿。
8、偏分刘海
偏分长刘海比较修饰脸型,适合脸型不太完美的女孩子,这款刘海搭配随意披肩的发型很好看。
扩展资料:
刘海,亦作“刘海儿”、“刘海儿发”。指垂在前额的整齐的短发,这个名称的来源又有不同种说法。也可以指以刘海儿为特点的发型,可分为等齐大刘海、斜刘海、超短刘海三种。
相传有一位唐代的仙童名叫刘海(见安徽凤阳府志)。人们把人们垂在前额整齐的短发称为“刘海“。
相传有一位唐代的仙童名叫刘海(见安徽凤阳府志)。在民间传说中,刘海前额总是覆盖(垂下)一列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为此,画家画仙童肖像,便以刘海为样,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蜍上,手舞一串钱。而后,人们额上留的短发,便称为“刘海”。
清朝王韬的《淞滨琐话》:“面同满月,眼若明星,只髻簪花,如世间所绘刘海状。”清朝李伯元的《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众人举目看时,只见一个个都是大脚皮鞋,上面剪刘海,下面散腿。”许多人未经考证,不知道“刘海”的来历,经常写成“留海”,是错误的。
8. 清朝女人刘海
这样的中间分,就是拉直了也可能不太好看,应该稍微偏左或者偏右一点,这样显得自然,如果中间分再往右偏刘海,那样就有点像清朝末期的头型,呆板,不活泼了,建议;偏左分右刘海。活泼大方,亲切。
9. 后清朝女子刘海发型
古代未出阁女子梳的发型一般是丫鬟和丫髻,就是两鬓头发和后脑的头发都梳成小辫垂下来,在头上或在额旁梳成两个小鬟。
未出阁的古代女生的一种发髻的发型,头发是中分式的,再盘了起来,看起来是很清新又有气质。偏分式刘海的一种发型,这样子的盘发发型还有点小长发,也是很好看的古代未出阁女子的一种盘发发型。
古代少女梳双环髻(基本没有后面拖条马尾巴的,五代一个壁画模糊,暂时存疑),唐代女子结婚后也不盘头,而是把双鬟合为单鬟。更小一点的女童梳丫髻或者三小髻。
10. 古代女子刘海
人们常把额前垂留的头发叫做“刘海”,各式各样的刘海是千变万化的发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说,额前的头发之所以被称为“刘海”,与神仙刘海有关。?
相传古时有位仙童叫刘海,他的额前总是垂下一列整齐的短发,显得童稚、可爱。后代画师所画的仙童肖像常以刘海为样。在著名的民俗画《刘海戏金蟾》中,他额前垂发,骑在蟾背上,手舞一串铜钱,显得天真活泼。此后,小孩或妇女额前留的短发,便称为刘海。古时的刘海一般只有孩童和妇女才留,男子是通常没有刘海的。
当然,关于“刘海”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刘海原本是“留孩”,即指小孩子所留的头发。古代女孩15岁时便盘发插笄表示成年,男孩则于15岁时束发为髻,到20岁时举行表示成年的冠礼。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头发大都是自然下垂的,所以人们用“垂髫”、“髫年”代指儿童或童年。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指的就是老人(黄发)小孩(垂髫)都非常快乐。不过男女孩童所留头发是有区别的:男孩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叫做“髦”。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统称为“留孩发”。有的女子待到成年以后,为了让自己的发型更好看,依旧让额头上的头发自然下垂,保持着留孩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刘海。
到了唐代,民间产生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基本相同,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不太雅观,故书面文字就常把它写作“刘海”。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