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代没有假发包,那些夸张发型是用什么撑起来的?

279 2023-10-20 09:17 admin

古代没有假发包,那些夸张发型是用什么撑起来的?

可以利用各种齐全的梳发工具、特殊的油脂和编发技巧等等来固定发型。

一、各种齐全的梳发工具 古代是没有发胶这玩意的,可是我们看电视剧,她们的发型都整很漂亮,还有一些发型是很夸张的,要是真实生活在古代,那么她们是怎么做的呢,可以让自己的发型那么美的,其实古代人是非常聪明的,她们知道想要发型美,肯定要先固定好发型这件事情, 那么她们经过不断的实验就发明了各种齐全的梳发工具,比如雕花发梳、发簪和发钗等等,这些梳发工具都会考虑到发型固定问题,还有慢慢流传下去,发簪经常给姑娘们视作定情信物。

二、特殊的油脂 看过古装电视都知道,古代的女子很喜欢从茉莉花和玫瑰花等等各种花类植物中提取一种特殊的油脂,弄到植物的油脂就进行加工,折腾过后就变成了头油,头油类似现在的发胶,可以固定发型,同时这种纯天然的东西还有护发的作用,经常使用可以保持头发的飘逸和清香。 其实古代固定夸张的发型,除了上面几种方法之外,在唐代就出现了一种刨花水的发胶,也是纯植物提取的,有固定功能还对人体无伤害。也是我们现在科技无法超级的东西。

三、编发技巧 古代固定发型还可以靠编发技巧,她们的手真的很巧,无论什么复杂的发型,在她们高超的编发技巧下好像都不是什么难事,通过不断地重叠编织,就弄出好看又固定的发型样式出来了。

古代的假发是从何而来的?揭秘假发的历史

我们通过很多古装电影或是影视作品,对于古代美女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但是头发这个东西却不是人人都会拥有着完美发发质。在古代,人们也会有着脱发的烦恼,或是发量不够,撑不起华丽的造型。于是假发就成为了男女老少都非常青睐的必须品了。那么中国的假发历史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历雹汪史上,假发最早的记载出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诗经.国风》里有一首诗歌《君子偕老》,名字听起来很浪漫,但其实是一首讽刺卫宣公夫人宣姜的诗。这首诗中反复赞美宣姜华丽的服饰和美丽的容貌,用来反衬她的品行不端。

其中有一句:“I发如云,不屑(dí)也。”意思是宣姜的秀发如云一般浓黑又稠密,根本用不着假发来装点。在卫宣公所在的春秋时代,假发已经有它的专有名词了。

在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古墓中,出土了多件假发实物,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西汉的辛追墓,墓主人辛追不仅在头上佩戴了假发,陪葬品中还有备用的假发装在双层九子奁内。

到了唐代,假发的使用和需求量达到了一个巅峰,这和当时的审美观有点关系。从画作和陶俑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仕女们的发型十分多样化,发髻高耸,整体造型饱满。从文字上看,汉代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风气,到了唐代“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假发已经相当普及。

在唐墓中出土了多种样式的假髻,有纯木头做成的,有用麻布做衬里,再缠绕鬃丝做造型的。妇女们平时使用假发的手法灵活,有的直接配戴一个做好的发髻,有的真假掺半把假发盘进自己头发里形成一个整体,让人分辨不出真伪。

元朝时妇女流行包髻,用头巾把发髻包裹起来,到了明代,演变成一种用丝网编织成锥子形状的发罩,称为䯼髻。䯼髻的材质有金、银、铜、铁、马鬃、真发、布类和纸类等,䯼髻上配戴的一整套首饰都有明确的规范。除了䯼髻,明代妇女还会配戴普通的假发,宁王妃出土时,头顶上戴了一块缝在布上的假发片来遮挡秃顶。

清朝时期,满族妇女们的发型是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旗头,也叫二把头源汪仔,起初是用真发做的造型;随着旗头的增大,逐渐地掺入了假发;在晚清时期的“大拉翅”发型,是直接用一块硬板子代替了。据说慈禧太后秃头很严重,除了大拉翅以外,下面的头发是用假发片,但是在照片里完全看不出来。

唐代时,人们用木头做成发髻,明代有网状的䯼髻,最常见的是用动物的鬃毛,比如猪毛、马毛等做染色处理后编织成所需要的形状。

有的假发直接用真发,但是真发比较难得,古人看重自己的头发,不会轻易剪发。他们因为某种原因剪了头发之后,会将头发保留下来,将来自己留作假发用。

还有一种情况,贫穷的妇女会售卖自己的头发来换取银两。南北朝的《世说新语.贤媛》篇记载了一个故事。晋代有一对母子,家境贫寒,儿子陶侃年少时心怀大志。他们同郡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叫范逵,被众人举荐为孝廉,也就是被推荐去官府任职了。

有一次,范逵到陶侃家来投宿,正值冰天雪地的冬日,而陶侃家家徒四壁,范逵的随从仆人和马匹又很多。于是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前面去留客吧,我自有办法。”

湛氏把自己曳地的长发剪下来,做成两副假发,换了几石米。她还把屋里的柱子劈下一半当柴烧,睡觉用的草席铡碎了给马匹当草料,客人和陵行随从的仆人们都招待得很好。

范逵听说了这个情况后,感叹道:“没有这样的母亲是生不出陶侃这样出色的儿子的!”范逵离开后,广泛传播陶侃母子的声名,后来陶侃也被举荐为孝廉,成为晋代著名的大将军。陶侃的母亲湛氏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

记录朝鲜半岛历史的《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关于新罗向唐皇朝进贡头发的记载有四次,单单开元十八年和开元三十三年这两次,新罗进贡的头发总量就达180两之多。大概是因为汉人受儒家观念影响,不会轻易剃发,外族就没有这个约束了。

从这个侧面看出当时唐朝对假发的需求量有多大,说全民女子都戴假发或许也不为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