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魏晋男士美容(魏晋南北朝男性妆容)

221 2022-12-11 19:10 任榕

1. 魏晋南北朝男性妆容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从战国就开始,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

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术》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

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淀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以上为有关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 魏晋南北朝男人化妆

我觉得这个和当时的社会价值取向有关系,所谓魏晋风度,除了气质风度,身材样貌也是一个重要标准。正是因为人们对魏晋风度的推崇,所以使得关于俊美容貌的记载非常普遍,这也就造成了人们对这一时期美男辈出的错觉。至于有的人说这一时期胡汉杂交,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使得出现了很多混血儿,因此出现了很多混血帅哥。我觉得这一说法不是特别准确,在魏晋前期,曹魏和西晋都是强大的汉人国家,这一时期出现了的美男子,与胡人并无关系,例如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貌比潘安”的潘岳,“看杀卫玠”的卫玠等等。随后的五胡乱华,汉人大规模南渡避难,《世说新语》中大量夸张用语描述的美男子,基本都在江左东晋这边,也都是纯种的汉人。至于留在北地的汉人,如果不是冉闵的《杀胡令》甚至都快要灭绝了。北中国有名的美男子,一是燕国的慕容家族,这家族的基因太好了,几乎个顶个美男子,“风华绝代”这一成语,最初是用来形容慕容恪的。再有就是北朝后期,北齐的兰陵王高长恭,因为太帅了,上阵杀敌只好带着铜面具,高家祖先是胡化的汉人,倒是很有可能有胡人的基因。

3. 魏晋 男人

没有

娈童,意思是专指与男人发生性行为的男童和少年,“娈”字本意形容“美好”,部首为“女”,即“相貌美丽的女子”。南北朝开始,娈字与童搭配,意指被达官贵人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出自南朝梁简文帝《娈童》。

《北史·齐 本纪·废帝纪》里,国子助教许散愁自称:“散愁自少以来,不登娈童之床,不入季女之室,服膺简策,不知老之将至。”

4. 魏晋时期男的化妆

这个应该是这段时间比较热门的话题,原因是刘亦菲演的花木兰的妆容引起的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化妆技巧逐渐成熟,出现多样化。整体来看,色彩运用大胆,出现许多华丽的妆扮。女性以瘦弱为美,追求和爱好体态羸弱的病态美。有”鹅黄妆“”酒晕妆“”晓霞妆“”寿阳落梅妆“

5. 魏晋 美男

李渔说:尤物可以移人。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说起古代四大美人,无人不识。

西施浣纱,后来帮助勾践灭吴;貂蝉拜月,后来帮助王允离间董卓吕布;杨玉环羞花,安史之乱她也逃脱不了干系。

那古代的美男子呢?你又能数出几位?最后又遭遇什么样的命运?

潘安

潘安,小名檀奴,西晋文学家。

如果说,西施是美女的代名词,而美男子的代表者就是潘安。

史上说,潘安“美姿仪,少以才名闻世。”不仅长得很漂亮,举止也极其优雅,年纪轻轻就靠才华闻名天下。

每次潘安拿着弹弓坐车出去玩,洛阳城的女儿就会全都跑出来,手牵着手围着他看,往他的车里丢水果,结果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后来,形容一个男子长得好看叫“貌若潘安”,女人也会把最爱的情人叫“檀郎”。

和潘安相关的,还有东施效颦的男版:西晋另两位文学家左思和张载,羡慕潘安每次游玩回来都满载而归,就学着拿一个弹弓坐车出来玩。结果,因为这两个同学的长相实在愧对观众,看到的人都向他们脸上吐口水,扔石头。

结局:官场上一心往上爬,成为争夺政权的一颗棋子,被夷三族。

悟: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嵇康

嵇康,西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有人看到嵇康的儿子嵇绍,说他在人群中,如同一只仙鹤立在野鸡群。王戎说,那是因为,你没见过他爹!

那他爹嵇康,到底美到什么程度呢?

有一次嵇康上山采药,樵夫见到他,竟误以为是仙人下凡!

在魏晋那个唯美时代,男子特别喜欢傅粉化妆,娇滴滴的美男也层出不穷。嵇康偏偏是一股清流,喜欢素面朝天,自是天质自然,龙章凤姿。

嵇康不仅精通文学、玄学和音乐,他还喜欢打铁,常年的锻炼,身材修长健美,史上说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也有的说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结局: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悟:所有的美好,有时候抵不过四个字:生不逢时。

兰陵王

兰陵王,即高长恭,南北朝(北齐)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出身显赫,是北齐文襄帝高澄第四子;骁勇善战,北齐战神,封爵兰陵王。

历史记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这位英雄气概的美男子,本来面目竟然是:面相柔美,音色也好听,白得像个美妇人!

以致于每次上战场,他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因为怕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因此有“面具王子”之称。

因邙山之战,威名大振,士兵们纷纷以歌为他欢庆,即流传成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加上他爱兵如子,深受拥戴。

结局:功高震主,被皇帝猜忌,被赐毒酒含冤而死。

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长得再美,对手也绝不会手下留情!不如学范蠡急流勇退,归隐江湖。

卫玠(jiè)

卫玠,西晋著名玄学家。

肌肤白皙如玉,自带光环。身体如扶风弱柳,“花一般娇,粉一般嫩”。因为身体虚弱,连话妈妈都不让他多说,怕他伤神。

但是在崇尚阴柔美的魏晋,带有“病态之美”的卫玠,正称得上真正的美男子。

少年的卫玠喜欢坐着白羊车出行,结果满街的人都在议论:这是谁家的孩子?长得跟白玉雕似的,后来都叫他“卫璧人”。连英俊潇洒的舅舅站在他旁边,也感觉明珠在侧,自惭形秽。

二十七岁那年,卫玠到建康游玩,直接造成建康城的交通瘫痪。前来看他的人,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结果虚弱的卫玠竟然承受不住,一命呜呼!

结局:被看死了。

悟:长得太帅,还真要命!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体质锻炼很重要。

宋玉

宋玉,战国时期楚国辞赋作家。

在历史上和潘安齐名的美男子。风流倜傥,才思敏捷,擅于辩才,深得楚王欢心,以致于楚王经常要他陪伴左右,或游于兰台之宫,或游于云梦之泽。

宋玉有多美?我们从那篇《登徒子好色赋》就知道了。

写的是宋玉的邻家女孩美若天仙:论身材,增加一分则太高,减掉一分太矮;论肤色,涂上脂粉太白,施加朱红又太赤,生得恰到好处!她那眉毛有如翠鸟之羽毛,肌肤像白雪一般莹洁,腰身纤细如裹上素帛,牙齿整齐有如一连串小贝,甜美一笑,阳城和下蔡的人就已经神魂颠倒!

这样一位姿色绝伦的美女,趴在墙上窥视宋玉三年,他都没答应和她交往!这就是“邻女窥墙”的故事。

包括“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成语,都由他而来。

结局:随着楚国灭亡,七十六岁高龄辞世。

悟: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可长久矣。

韩子高

韩子高,出身于兵荒马乱的南北朝时期。出身贫微,世代以做鞋为生。

十六岁那年,韩子高邂逅陈文帝陈蒨,因为容貌艳丽,纤妍洁白,如美女一般,陈蒨一眼相中,招为贴身备刀侍卫,从此不离左右。

有一次韩子高陷于乱军,敌人挥刃狂砍,杀人无数,但惊叹韩子高的倾国容颜,竟没有一个人舍得伤害他的一根一毫!

传说陈朝公主,也因疯狂暗恋子高,日夜思念而咳血身亡。

结局:兵权过重,被以谋反罪构陷而死。时年三十岁。

悟:长得好看,死里逃生;长得好看,还真可以当饭吃!

子都

子都,春秋时期的第一美男子。

连孔子编撰的《诗经》都有他的名字:“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意思是说,一对恋人约会,女孩足足等了恋人几个钟。姑娘心里高兴,可嘴里却骂骂咧咧地说:我等的人是子都那样的美男子,可不是你这样的狡狯少年!

可见,当时“子都”是女生心中的男神,是纯情少女的梦中情人。

连亚圣孟子也说:“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意思是:谁看不出子都是个帅哥,那他一定是瞎子。

子都何许人也?人不仅长得漂亮,还有一身好武艺,能征善射,因此便做了郑庄公的大夫。

结局:被郑庄公骂死。

悟:长得帅,心理素质太低也不行!

宋文公

春秋时期战国国君——公子鲍。因为美得惊天动地,连中年守寡的祖母都对他垂涎三尺,想打他的主意。作为国君的长辈,什么男人没见过?何况春秋时期已经礼崩乐坏,谁也管不着她!

但是宋文公出身高贵,为人贤明,礼贤下士,乐善好施,得到国人拥戴,岂肯轻易就范?最后寂寞难耐的祖母竟提出用江山跟他的身体交换的话,他也绝不相从!

说白了,宋文公就是,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

结局:善终。

悟:才子而富贵,定从福慧双修得来。

作为堂堂七尺男儿,从头到尾跪舔完古代的八大美男子,更想来此穿越,来此邂逅。

张潮在《幽梦影》有言: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松令人逸。那美人(此处亦包括美男)呢?令人神魂颠倒。

看美人能养眼,能遣怀,能快意,能让人心驰神往,对于花痴来说,更胜于治病良方。都说,我们处在看脸的时代。古代又何曾不是呢?

6. 魏晋妆容男

中国女子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说文解字》中说:粉,傅面(涂在脸上)者也,从米分声。

  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价格也偏高。它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7. 魏晋男士服装

一、作揖时候,手掌在外,因为男左女右,所以是男人的手掌在外在左,女人则在右。

二、男女为阴阳,阴为虚,阳是实。所以男人右手握拳,女人的俩手都不是握拳状。

三、左掌在包盖右拳,左掌为上,为对方,右拳为自己,右拳形状恰似趴下磕头状。

四、作揖时,抱拳晃动三下,类似磕三个头。

五、右拳代表攻击,被左掌包盖,表示礼貌、善意、尊重,如同凶器不暴露一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