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天员驻留太空排名?
上过太空航天员数量排在第一位的是美国,山姆大叔总共将多达346名航天员送上过太空,展现出了头号太空强国的实力。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便开展了对太空领域的探索,于1958年成功发射了本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六十到八十年代是美国太空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历史性的实现了人类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载人登月的壮举,先后制造出了5架航天飞机,率先完成了对载人航天器的迭代。载人航天技术的发达,也让美国送上了数百位航天员到太空,完成空间站实验、太空行走以及登月考察等太空任务。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当时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太空探索成就,主要是得益于跟前苏联开展激烈的太空博弈。
第二个国家为俄罗斯,包括其前身苏联在内,俄罗斯迄今一共有125名航天员上过太空。前苏联是20世纪唯一一个能跟美国抗衡并在很多方面不落下风的太空强国,它于1957年抢先发射人造卫星成功,在1961年又领先于美国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并率先实现了航天员的太空行走。进入60年代后,苏联在太空领域全方位开花,发射了全世界国家中最多的2000多个各类航天器,多次对包括金星在内的近地天体进行登陆探索,自然也将大批航天员送入了太空。俄罗斯师承其航天衣钵后,因经济衰落和美国的各种制裁,在探索太空上显得非常吃力,至今仍旧以吃前苏联的航天老本为主。
拍第三的为我国和日本,各自均送上了12名航天员到太空。日本虽然在航天员数量上持平了我国,甚至上太空的时间更早于我们,但却在航天技术方面要落后我国一大截。大家都知道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将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接下来的神六、神七到今年的神舟十二号,用自主研发的国产载人飞船累计将12名航天员送上过太空。然而日本并不具备载人航天的能力,它的12名航天员全部是搭乘美国载人航天器升入的太空,所以不仅无法代表日本航天技术的段位,更加不能同十多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探索太空的我国相比。
排名第四的国家是德国,一共有11名航天员上过太空,而紧随其后并列第五的则为法国和加拿大,各自有着10名航天员进入过太空。这三个欧美国家的情况跟日本较为类似,都是借助美国和俄罗斯的载人航天器完成的太空探索。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等十多个西方国家加入了由美国所主导的国际空间站计划,其中每个国家在国际空间站都拥有供自己研究的太空舱。而目前全世界仅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国家能自主发射载人航天器,所以德国和法国这些国际空间站成员的航天员要进入太空进行探索,就只能借助其带头大哥美国的载人航天飞机升空了。因此目前世界上处在太空强国第一梯队无可争议的只能是中国、美国和俄罗斯。
二、航天员太空如何对话?
航天器外没有空气,航天员穿着笨重的航天服,肯定不能正常通话,就需要借助通讯设备。毕竟,舱外航天服如同一个缩小版宇航船。要不然,翟志刚进行太空行走,就无法与同伴取得联系了。
航天员在航天器内不仅不用穿笨重的航天服,还可以正常交流的。大家可以看一下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穿的很随意,说话自然没有问题,跟地球上没有什么两样。航天员又是如何做到呢?要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明白航天器的“保护伞”环控生保系统。
环控生保系统全称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旨在模仿地球大气环境,令飞行器内的大气压力、大气成分、温度、湿度等各项指标都接近地球的大气水平,从而维持宇航员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环控生保系统分为两大类,即非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物化再生式生保系统。前者适用于一个月左右的短期近距离载人航天飞行,后者则可以满足一个月以上的中长期、近距离载人航天飞行需要。
航天器依靠环控生保系统,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水和氧气。至于食物,在发射之前已经补给完毕,足够航天员食用。航天员得益于环控生保系统,可以在航天器内像在地球上一样工作生活。
了解环控生保系统之后,再来看看航天员如何在航天器内说话,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对此,神舟十号机组人员、中国太空教学第一人王亚平指出:声音要大说话要慢。这又是为什么?
航天器是一个综合性的保障系统,内置各种机械设备,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加之,航天器24小时不间断运行,发出噪音也是不可避免的。
大家可以体验一下,身处噪音特别大的机房中,轻声细语的去说根本是不行的。同理,航天员在航天器上工作,细节是重中之重。说话声音大就是为了让同事听清楚,不至于因信息传达不通畅导致事故。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取得长足发展,航天器设计更人性化,从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内部设计就能看出来。像王亚平这样的情况,或许在今后的航天任务中会得到有效改观。
航天员之所以说话速度慢,主要还是因为失重。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如同一条鱼在水里游,处于漂浮状态。航天员的行为模式就会发生变化,行动也就会变慢,进而导致说话速度比在地球上的语速要慢。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尽管航天器的环控生保系统可以模仿地球大气,可跟地球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航天员的肺活量自然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说话速度慢,即能保证对方准确的听懂自己说的什么,也能节省体力投入到其他工作中。
三、航天员在太空怎样生活?
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与地面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无重力环境。太空是一个失重状态,航天员在空间站和飞船内漂浮并漂移。日常活动和生活起居都需要在无重力情况下进行,这需要长期的训练和适应。
2. 狭小封闭的空间。空间站和飞船提供的生存空间十分有限,航天员需要在狭小的模块内生活,这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和心理影响。
3. 自给自足的生存系统。空间站拥有生命支持系统,为航天员提供氧气, removes二氧化碳,控制温度和湿度,过滤水等。这些系统的稳定运行对航天员生存至关重要。
4. 特制的食品和衣物。航天员食用 retractable 食品和衣物,以适应失重环境。食品以吸收为主,衣物需要扣紧安全带等。洗漱用品也采用无液体的方式。
5. 严格的作息时间。空间站生活跟着格林威治标准时间,航天员的睡眠、醒来、工作和休息时间都严格规定,以确保生理钟的稳定和工作效率。
6. 定时的科学实验和维修。除了个人起居,航天员还需要定时进行空间站监控、仪器维修和各种科学实验,确保空间站的正常运行和各项任务目标的完成。
7. 与地面交流。航天员通过无线电和视频与地面人员和家人交流,并接受工作任务和心理支持。这对抵消太空环境的孤独感和压力产生重要作用。
所以,虽然太空生活有许多不便之处,但 40 多年来,众多航天员已逐渐适应并掌握了长期在模拟失重环境工作生活的能力。航天生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空间技术的进步,但最关键的还是人的适应与变化的能力。这也是航天员选拔和培训的重要考量因素。
四、太空航天员同居吗?
太空航天员不是同居的。
太空航天员由于分工不同,有男也有女,但是休息的时候每人一个休息舱,因此都有各自的私人空间,互不干涉,所以太空航天员不是同居的。
中国航天员,指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中国人员,航天员也叫宇航员。航天员的分类,按职业性,分为职业和非职业两类,按任务一般分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航天员是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
五、航天员太空可以洗澡吗?
航天员在太空是无法进行常规的洗澡行为的。在太空中,水会形成团块而不是形态稳定的液体,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所以洗澡时水无法被引力吸附在身体表面,而是会漂浮在空中。同时,由于太空舱内的空间有限,所使用的水量也会从技术上限制航天员进行水洗的行为。因此,航天员在太空中会选择使用湿巾进行清洁以保持身体的卫生,也会使用一些特殊的洗发水、香皂等化学用品来洗头、祛味。但要注意,过于消耗水资源可能会影响日后航天计划的计划,航天员必须妥善使用水资源。
六、航天员飞入太空的意义?
人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并在太空中生活、工作,这就是载人航天。航天员所乘坐的航天器就是载人航天器。
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发射了人类第一艘载人飞船,航天员加加林乘坐飞船绕地球一周并安全返回地面。美国于1962年2月20日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这两个国家在发射载人飞船之前,都进行过多次无人飞船发射试验。
众所共知,航天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众多的益处。如果有了人在太空活动,就可使航天技术如虎添翼,充分发挥人的智慧与技能,解决无人在太空活动的航天技术上一些难题。人有独特的能力,如应急的判断力、创造力和主动的维修及调控功能。人有知觉和感觉,如视、听、触和运动感觉、有冷、热、嗅觉和平衡感等。人对信息处理和观察外界变化非常主动,还有认识能力,以及联想、总结、分析和综合记忆力等,其中有些是“电脑”不能代替的。人的控制和运动能力是载人航天中主要活动之一,包括力量的产生和运用、运动速度的控制、自发力控制和连续调整控制等,这些都对空间的操作活动有决定意义。即使一切都是自动化、智能化,也离不开人的介入,如虎添翼的道理就在于此。
七、航天员在太空探索什么?
宇航员在太空的活动探索包括:
1、考察失重对人体的影响:研究人在空间飞行过程中的反应能力,研究人如何才能经受住飞船起飞、轨道飞行时以及返回大气层时重力变化的影响,研究人在太空环境中长期生存所必须的条件与设备;
2、进行微重力实验:多年来,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了大量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其目的是利用空间独特的微重力条件,在无重力干扰的情况下,研究材料的特性和生产出地面所无法生产的各种材料;
3、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试验:利用微重力促进生命进程研究及对微重力环境如何影响地球上生物机体的形成、功能与行为研究的重量生物学研究,对暴露在空间高能环境中的生物体损伤与防护研究的辐射生物学研究。
八、航天员还有谁没上太空?
陈全,赵传东,潘占春,李庆龙,吴杰
你可能没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也是当之无愧的航天英雄。“战友飞,就是我在飞”,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5人未上太空正因有无数坚守的航天人,中国航天才能不断向星辰大海更深处进发。
九、航天员在太空怎么写字?
起初,美国和前苏联宇航员执行太空任务时使用的都是铅笔,但在失重环境下,石墨粉末或折断的笔尖会四处飘散,可能造成仪器短路或引发火灾。
为此,美国内华达州一家制笔厂研发了一种能在零重力下使用的圆珠笔,并向美国宇航局推销,成功获得后者订单。2008 年,一支曾随阿波罗17号宇宙飞船升空的太空笔拍卖出23900 美元的高价,而目前市面上普通的太空笔只要15美元到20美元就能买到。
“中华神七太空笔”是根据太空原理,适应航天员出舱书写的“特殊用笔”,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第一支在出舱环境下使用的真正意义上的太空笔。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在制笔技术上的优势,在中国航天员中心的配合下成功研制出了的太空书写笔,填补了国内航天技术装备的空白,并为中国今后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提供了书写工具。目前,该新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
十、航天员主要在太空什么?
载人航天是为了探索宇宙空间,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独有的资源为人类服务。航天员上天当然也离不开这些目的,航天员在太空飞行期间要按照预先在地面上编好的工作程序一步步去工作。如果一件事没完成,就会影响到下一件工作。所以,航天员在天上的工作是相当紧张的。
航天员在天上到底有哪些工作要做呢?由于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任务很多,不可能在一次飞行中完成所有的任务,所以每一次飞行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每次飞行的任务量与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停留的时间有很大关系,飞行时间少的,工作内容就少。下面以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为例,来说明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工作。
在设计航天飞机时,已经确定它在太空中一次飞行时间不超过两个半星期。航天飞机航天员在这时期的主要工作是:
1. 保证航天飞机的正常运行
航天员在太空的首要任务是要保证航天飞机的正常运行,这样才能执行其它的任务。例如,要进行航天器控制的常规操作,维修航天飞机生活舱或工作舱内的仪器、仪表系统,定期向地面通报航天器运行状况和自身的身体状况等;
2.释放卫星和回收卫星
航天员在太空可以释放卫星或利用航天器上的机械臂将有故障的卫星“抓”回来,进行维修。也许航天飞机有史以来发射的最有名的卫星要算是“哈勃”太空望远镜。航天飞机后来曾经三次回到太空为“哈勃”更换部件。在更换部件前,一名航天员必须用航天飞机上的机械手将它捕获,运送到有效载荷舱内。航天员进入有效载荷舱,爬上哈勃太空望远镜,安装新部件。当地面控制人员确信哈勃望远镜运行状态良好后,再由机械臂将它释放回太空。
3. 进行科学试验
航天员在太空,可以利用空间的特殊环境,进行很多科学实验,具体地说,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空间生命科学试验-观察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机体出现的生理、生化变化,探讨其机理和验证防护措施的有效性;研究动物和植物在太空环境中的生长、发育和变异等。2、空间科学的研究-航天员在航天器上可以操作各种观察和测量设备,对地球环境、太阳、月球面、地球磁场、电离层、大气层等进行深层次的观察与研究,通过载人航天器上的天文望远镜,进一步揭示天体的真实面貌。3、对地球进行观察-航天员利用远离地球的有利条件,可对地球表面进行全面的观察、摄影和光谱测定。通过这些工作,收集有关地球自然资源、地质地貌、大气层状态、耕地季节变化、世界海洋变化、水生生物状态、沙漠植被作物覆盖、森林的覆盖与储量等信息。
4.太空生产
可以利用太空独特的失重环境,研究、加工和生产在地球上不能生产的、性能优良的新材料和新产品。航天员在天上操纵“合金”和“结晶”的电加热炉,制取非常纯的半导体材料砷化锢和砷化镓,它们的经济价值很高,估计每千克价值可达100万美元。空间制药和生物制品可以大大提高药品的纯度和产量。推测目前能在天上生产的药品多达三四十种。在天上生产药物一个月的产量可相当于地球上同样设备20年的产量。
5. 组装太空站
国际空间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人造天宫”。国际空间站总质量可达400多吨,大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这个庞然大物是不可能在地面组装好发射到太空的,它采用的是桁架挂舱式结构,即以桁架为基本结构,增压舱和其它各种服务设施挂靠在桁架上,形成桁架挂舱式空间站。组装国际空间站的任务落到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盟号航天员身上。他们必须将组装的部件送上太空,并进行舱外活动,将它们组装起来。目前,通过航天员的工作,国际空间站已建成“曙光”、“星辰”等6个舱以及机械臂和太阳能电池等外部设施。在2000年11月2日,首批3名宇航员已进驻了空间站,现在在国际空间站的是第9批长期考察组。
国际空间站与航天飞机的最大不同点是它可以长时间地环绕着地球运行,按照设计,国际空间站的寿命是15年。在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可以长时间地生活在太空,地面将不断地派遣长期考察组进入国际空间站,并停留较长时间。他们在太空的工作内容基本上类似于航天飞机上的航天员,不同考察组的工作有其侧重面,例如,国际空间站第一长期考察组的任务是:
1.安装和调试空间站上的现有设备和陆续到达的新设备,将目前对接在一起的“恒星”号服务舱、“曙光”号功能货舱和“团结”号节点舱的电脑连成统一的电脑系统,并对这些设备和系统进行测试;负责搬运“进步”号货运飞船和航天飞机运来的仪器等货物,并将它们安置在相关舱室的相应位置。
2.完成涉及医学、生物学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23项科研项目。
3. 进行出舱活动,完成一些组装工作及国际空间站各部分之间电力和通信线路的连接工作等。
由于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停留的时间长,他们可以进行更长时间、更深入的科学研究。例如,在进行失重对人体影响的研究时,在航天飞机中,只能观察短期失重对人体的影响,而在国际空间站上可以观察长期失重对人体的影响,并且由于空间站上实验设备齐全,航天员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