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朝鲜族头发造型有刘海
小女孩额前留整齐的“刘海”,梳齐耳短发。头颈处的头发斜剃掉,显得天真可爱而又干净利落;少女多留发梳辫。头发喜分中缝,向后结成长辫。辫式有单辫与双辫之分;婚后妇女多绾发髻于脑后,并以各式发簪为饰。朝鲜族成年女性都有包头的习惯。其中年轻少妇多用各色纱巾包头。将纱巾由耳旁向颈后系住,留出飘逸的小三角垂于脑后,近似于现代护士帽;中老年妇女则喜用洁白的长毛巾扎头。将毛巾包住耳际,在头发外挽结。头饰发展至今,现代女性喜用烫发来美发,这已屡见不鲜。
2. 韩式头发刘海
1、首先用梳子将刘海梳理一下,让刘海部位的头发更加顺滑,不要贴在一起,接着将刘海梳成三七或者二八分。 2、用卷发夹子将刘海斜45度往上卷起,接着让卷发卷子固定一段时间,或者用吹风机再加温吹一吹,定下型,这样卷翘度会更好。 3、也可以将头发正着用卷发卷子,卷起来,不用斜上卷起,这样出来的效果就是齐刘海式样的空气刘海。 4、取下卷发卷子,用梳子轻轻梳理下刘海,即可,这款刘海的特点是,很薄很透明,不厚重,很有轻盈的感觉。
3. 朝鲜头发造型图片大全
答:发受之于父母,朝鲜以前是中国的宗属国,所以也深受中国传统的文化。 中国古人也是宁断头,不断发
4. 朝鲜姑娘发型都有什么
1、朝鲜族
朝鲜族服装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朝鲜族的传统服装,男女迥然不同。男子的裤裆肥大,易于盘腿而坐,裤脚系上丝带,并喜欢在上衣加穿带纽扣的有色坎肩,但不镶边,讲究合体,颜色多为灰、棕、黑色。出访时再加穿长袍(式样与上衣相同,只是长及盖)。
朝鲜族长袍能体现男性持重的风度和雄健的体魄。长袍,礼貌是朝鲜族男性外出的服饰。现在,传统的长袍已无人问津,但男性袄裤仍是老年人"花甲"庆典必穿礼服的。 2、汉族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3、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
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4、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的“袷袢”,“袷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
维吾尔族在服装的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顶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5、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过去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土家族现在平日着装已没有民族特色,只有喜庆节日、隆重集会或边远山村,才有传统民族服饰展示风采的机会。
我们国家56民族针对于服饰来说可是各有各特色如同百花齐放,每个服饰都显示了国家的特点,我们国家也是民族最多的国家我们应该为我们国家而骄傲。
5. 朝鲜的头发
日本、韩国、朝鲜、泰国、马来西亚……基本东南亚国家都是。汉族、大和民族、朝鲜族、还有除了满蒙回藏等外来民族(不属于蒙古利亚人种)的其他属于蒙古利亚人中的民族都是。 另外,美洲的土著人、印第安人都是黄种人,黄种人都是黑头发黑眼睛,其实没有绝对的黑色,所谓黑头发黑眼睛其实都是深棕色的。 还有,拉美国家号称世界上最多人中,自然混血儿中有黑头发黑眼睛的,不过深究血统就先当复杂,所以是不是黑色头发黑色眼睛就含有随机性。
6. 朝鲜人的头发是什么样子
满清时期妇女头上的发式,代表不同的状态。
满族女孩年幼时,与男孩发型相同。不论男女,六七岁以前都留 “马盖子头”。头发一寸左右,分扎六簇,形状如笔头,前三后三,俗称 “王八辫儿”。长到超过三寸,则扎前二后一,或前后各一,曳之脑后,俗称“狗拉车”。
七八岁女孩,则留满发,先留后,再留前。十岁左右,等头发长到一尺左右,则分三股编花,拖于脑后,用绳束发根。用的发绳须是红色,发绳长短没有限制。服丧时,用黑绳或白绳。
女子成年待嫁,开始蓄发,或额前留刘海儿,脑后梳单辫儿,或绾两抓髻儿,这叫留头或叫留发。已婚女子开脸上头,开始后绾髻。已婚女子的发式很多,有“知了头”、“两把头”、“水鬓头”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满族发式
团头是民间常见的发式
燕尾清初时普通旗女模仿满族贵妇发饰
辫连子金代时期满族先人梳辫发
旗头清代入关后开始流行的发式
女子发式
团头
“团头”,又叫旗鬓,是民间常见的发式。满族妇女进人中年以后,便不再盘“头翅儿”,而改梳“团头”,其造型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但“团头”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妇女的“疙瘩鬓”。两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区别,疙瘩鬓在脑袋后下方。团头位置在正上方,把头发在头顶梳成 竖式的圆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并在发中插戴银、铜质扁方等首饰。一些老年妇女因头发较少,在头顶绾成一个螺旋式的“卷儿”,即简单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满族聚居的农村还可以看到。
还有一种叫做“水葫芦”的发式,俗称“水鬓”。即挑下两鬓微弱之发,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钩形,丰颊面颐,相衬如桃花带雨,格外美观。
燕尾
清初时的普通旗女和汉族妇女模仿满族贵妇发饰,以高髻为尚,梳时在头顶后部将发平分两把,向左右方横梳成两个长平髻,两髻合宽约一尺,俗称“叉子头”(也称“两把头”、“或“把儿头”)。作叉子头时,又在脑后头垂下一缕头发,下端修成两个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谓“燕尾”。清吴士赞《宫词》对这种发式作了描写:“髻盘云成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于尺,叉子平分燕尾低。”这些宫词对满族妇女的独特发式作出形象的描绘。
旗头
又称两把头、二把头、把头儿、一字头、叉子头或如意头,是中国清代入关后开始流行的满族女性发型。
二把头是先将全头头发束于头顶,然后以一支长扁的发簪为基座,分成两缕向左右缠梳。两股头发在头顶梳成横向发髻后,用另一簪子横向插入固定。脑后的余发梳成燕尾形扁髻。紧贴颈部后方的扁髻限制了头部活动和躺卧,但同时也使女子的外观更显文雅庄重。
二把头在清初期只是盘在脑后,且全都使用妇女本身的真发梳成,因此整体造型上较为小且扁矮,但随着时间推移,盘梳的位置向头顶发展,也有将二把头盘的更高更大的趋势,所以在缠梳的过程中开始参入假发。
清朝晚期,发展出一种名为大拉翅的板型冠状饰物,逐渐取代了二把头。
男子发式
辫连子
金代时期 满族先人梳辫发。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金太宗曾下旨,凡女真人皆留辫发。至清代,满族男人发式未变,把前额至脑后的头发剃去一圈,将留下的长发编成一条长辫子,垂于脑后。编辫时,在发梢加缀三股线穗,编结发中,为辫梢装饰品,称为“辫连子”,俗称“练子”。随着审美需求的进一步需要,又有了很具装饰意义的“熟(丝)线练子”。如发短者,在辫梢续编三股假发,以增辫子长度。辫根用粗线绳扎上。在辫子当中再编结三股辫穗子缀上,辫穗用黑色。这种发式直到辛亥革命后,才逐渐改剃光头。解放后,仍有极少数满族老人留发,如新宾镇石碑村上堡的满族李××,人称李小辫,一直保留辫发,直至故去。
满族人的这种发式与当时汉族男子的总发绾髻有很大区别。追本溯源,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祖先,终年以渔猎、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的粗犷生活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梳妆方式。满族成年男子额前结短辫齐眉,脑后长发围颅盘环,这种发式也是便于山林中骑射。16世纪末叶,满族在关外起兵。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建立了后金政权。连年奋战,一些投降过来的满族部落酋长和抢掠过来的明朝士兵纷纷归附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为了稳定军心.明显区别明朝降兵和投降界限,主张清兵统一发式,把前颅头发全部剃去,头前部剃成半个月牙式,只留颅顶后头发,在脑后编结成辫,长长的发辫绕颈下垂。
满族人认为发辫是真魂栖息之所,视为生命之本,在战场上阵亡的八旗将士,其骨殖若无条件带回,发辫必将带回故里,隆重埋葬,俗称“捎小辫”。公元1644年定都北京后,清朝兵民带着这种发式入关。清朝统治政权为了在全国推行满俗,三令五申地强迫全国军民一律剃发易服。强权之下,全国的发式、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满民族长期骑射生活习惯所形成的剃发、垂辫以及旗袍、马褂、箭袖等遍及城乡四野。
满族男人的辫子平时垂于脑后背上,辫根辫梢均有头绳系扎。靠出卖力气吃饭的人若嫌干活时拖辫碍事,也可以一轮一轮地盘于头顶。清入关后,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对发式的审美由实用转向装饰。以前适用于游猎骑射牛活的发辫,在确立了统治地位的清朝皇亲国戚的生活中明显地落俗了,于是,在统一章服制度的前提下,大兴修饰发式之风。男子定期剃头,剃掉脑门儿和四周的头发,以露出靛青的前额,俗称“剃圈和”。剃头刀不大,但却锋利无比,据说最快的刀子,吹发可断。头发好者,又黑又密,辫子油光可鉴,拖于脑后,颇为自豪。头发次的或者岁数大、谢顶秃圈儿的,小辫子若一根干油条,背后一垂,大煞风景。于是,产生了专供男人使用的假发:练子,即辫连子。将练子续进短小枯干的真发中。练子是用真头发做的,长二尺三尺不等,越粗越长越黑者,价码越高,反之,价则低。但练子仅可以遮遮丑,要想耀美排场,则只有用熟丝练子。“熟丝练子大辫子”,这在当时是非常讲究和时尚的。
熟线练子是用黑丝线做成的,二三尺长,下边垂三个黑穗子。练子是为了遮丑,不得已而为之。熟丝练子却是主动装扮,欲其美而为之。它们不是因头发稀少时才用,而恰恰用在发好、发黑的青春年少时。熟丝练子用时,分股和头发编在一起,垂在脑后的长辫梢上加缀五色丝线租黑丝穗子,使辫子加粗加长。辫子长者可及腰际或臀部,甚至可达到腿弯处。王公贵族还在辫子上坠以珍珠、宝石或金银坠角为饰,即可以限制辫子的随意摆动,又可以显示豪富和尊贵,是身份、等级、社会地位的标志。
身后垂着这么长的一根辫子,虽然看起来很神气,但行动起来却很不方便,常给日常生活增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老辈人曾讲过一个笑话:一个穿着团花大袍的很讲究的人正在戏台前看戏,忽然腹中有声,忙去厕所方便,慌忙中忘记收拾起熟丝练子大辫子。舒服罢再进场时,他往哪儿去,哪儿的人便往后撤,并齐刷刷地朝他观望,他以为是人们羡慕他的衣着打扮呢,禁不住四顾自炫。熟丝练子甩到了前面,他才发现辫子上沾了屎!人们哄堂大笑,他却羞得无地自容,仓皇中夺路而逃。
编发作辫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常见的一种发式,诸如:契丹、女真、蒙古族、满族都是辫发,即都梳辫子,但满族除承袭女真族的梳法,与其相同以外,与契丹、蒙古则又有不同,《大金国志》记载女真族是“金俗好衣白,辫发垂肩,与契丹异。(耳)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富人用珠金饰”。文中“异”所指契丹与女真族同样剃发,但所剃形式有所不同,契丹人发饰或者从头顶制到脑后,只留前额和鬓角的散发;或者只留前额右侧右耳上方一缕头发,散梳,其余全部剃光。而女真族的发饰则是半留半剃,从额角两端即两耳之上引一条直线,直线至前额部分全部剃去,只留颅后头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露在外面。
作为女真人的后裔,满族人继承了女真族旧俗,男于的发饰与女真族完全一样。《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载:女真“妇人辫发盘髻,男子辫发垂后,耳垂金环,留脑后发,以色丝系之,富者以珠玉为饰”。金代女真人的发式风俗,经历了数百年,被其后人满族所延续下来、满族的男子直接因袭了女真人编发为辫的独特习俗,将头发半剃半留,剃去周围头发,只留颅后发,编成一条大辫子,垂于脑后。以彩色丝线系结,再饰以金银珠玉等。
在萨尔浒同明朝的战争中,被努尔哈赤俘虏的朝鲜人李民寏在其所著《建州闻见录》中这样描绘道:“男胡皆拔须剪发,顶后存发,如小指许,编尔垂之左。”努尔哈赤非常重视这一习俗,凡被他攻占之地,男子发式必须划一,不分老少,一律剃发投降,并以此作为一种性利的象征。清朝定都北京之后,仍然如此。强令剃发,在全国引起震荡,不仅明末遗老遗少反对,一般的汉族百姓也难以接受,为此而毙命者不在少数。但终究强令难违,剃发之风最后还是遍及全国,清朝的男子已小分民族、地域,全部剃发垂辫。这种统一的半剃半留鲜的发饰,成了清代男子的发式特征,直到辛亥革命,清朝覆灭。这种发式才告结束。正如当时沈阳地区流传的民谣:“大清朝,改中华,人人都把小辫割(读音:嘎)。”至此,我国男子始剪短发,终于步入了世界男子通行的发式潮流中。
7. 朝鲜王朝发型
古代朝鲜人分两类一是량반(两班),二是쌍놈(贱民),两班是贵族对行为举止包括着装有严格要求,也包括扎头发,但贱民就不一样,散发也没人管很正常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