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我国网络零售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分析

268 2023-03-13 01:56 费林

我国网络零售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如下:

一、线上渠道增长倒逼实体百货供应链再整合,初始化效率稳步提升

2003年淘宝网正式诞生后,网络购物迎来高速发展期,伴随着网络零售市场持续扩张、用户规模不断增长,网购的价格优势和便捷性能吸引着人们从传统的线下零售逐渐转向线上渠道。从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来看,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比近五年来稳步上升。

已由2012年的6.3%上升至2016年的14.9%,对实体零售形成了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传统百货的营业收入增速大大放缓,远低于网络零售规模30%-4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市场份额下滑。结合美国的零售发展经验来看,2016年美国电子商务销售额为3710亿美元。

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比例约为8%,总体上来看,美国网络销售规模占零售总额的比例较低,网购市场整体规模有限,零售仍然主要来源于实体商铺。基于我国当前电商占社会零售品总额的比例已超过10%、网购市场规模增速放缓,电商市场容量或渐进入饱和期,对实体零售的冲击力度降低。

从百货行业周期来看,美国百货行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虽然百货销售额占零售总额的比例有所下降,但销售额自2000年以来始终维持在1700-2400亿美元,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中国的百货行业目前正处在转型期。

百货业绩仍处于小幅上升状态,通过调整布局、渠道下沉有望继续提高渗透率。参照美国百货的发展历程,未来我国百货行业将迎来更多的调整和整合,但总体上来讲百货公司作为重要的实体零售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

推行深度联营,整合上游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应对线上渠道对传统零售的冲击,与优质品牌供应链深度合作、向产业链纵向延伸已成为当下百货业界转型升级的普遍举措。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合作。

一方面能减少购买的中间环节,促使渠道扁平化,更好地整合资源、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能根据消费者反馈及时调整生产,减少库存规模和市场信息反应的时滞,实现上下游的互利共赢。

二、区域经济大框架下的“货与场”立体化发展

1、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完善,充分承接并助力消费升级趋势演化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的物流事业发展迅速,快递行业业务量已经连续6年保持50%左右增速。交通和物流事业的发展使得一、二线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有利于三、四线城市承接大城市转移出的产业。

消化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富余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从零售的角度来看,也有助于商品的转移和运输,提高供应链效率,为消费升级提供必要条件。伴随着三四线城市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正在从大众产品向高端产品升级,高端产品的品类增速远超过大众产品。

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已不单纯看重数量消费,而是更加注重品牌效应。但是,三四线城市目前仍处于品牌连接期,对品牌的认识度不高,此时百货业作为三四线居民品牌接触的重要媒介,能够帮助消费者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建立品牌意识。

通过渠道下沉实体百货能为三四线城市带来更多、更高端的品牌选择,百货本身的资历还能为商品的真伪和质量提供保障。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三四线城市的居民工作时长、通勤时间均小于一二线居民,较慢的生活节奏和较低的生活成本使得他们具有更多的闲暇逛街。

中国的报告也指出三四线城市居民逛街频率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尽管三四线城市的客单价仍低于一二线城市但已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伴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将具有更大的上升空间。三四线城市的客流量与交易额增长均强于一二线城市,体现了三四线城市具有巨大的消费购物潜在增长空间。

2、消费升级推动国有品牌发展,传统百货开发自有品牌带来长期盈利预期

国内化妆品市场空间广阔,外资品牌面临增长瓶颈国有品牌迎来增长拐点。以化妆品市场为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日化产品消费市场之一,虽然近两年行业销售规模增速有所下降,但整体容量可观,2016年限额以上化妆品零售总额达到2221.9亿元。

日化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很高,早年许多国际品牌借助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进入中国市场,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然而正是基于较高的渗透率,目前外资品牌的进一步增长遭遇瓶颈,驱动力不足。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残酷竞争存活下来的国有品牌,虽然市场占有率较低,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优势。借助此次消费升级的驱动,人们对本土品牌的关注度回升,有望使得国有品牌的发展迎来新机遇。

网络零售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京东(JD)、苏宁易购(002024)、阿里巴巴(BABA)、拼多多(PDD)、唯品会(VIPS)、逸仙电商(YSG)、达达(DADA)、南极电商(002127)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网络零售额分地区占比、网络零售额分城市占比、线级城市网络零售额占比、线级城市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速等

东部地区网络零售规模保持领先优势,广东、浙江、上海占比靠前

2020年,面对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保持稳健增长,市场规模再创新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分地区来看,2020年我国东部地区网络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超过80%,达到84.5%,同比增长10.7%,在全国网络零售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网络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4%、5.7%和1.4%,同比分别增长6.2%、4.1%和7.4%。

据欧特欧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浙江、上海的网络零售额依然保持全国三甲,其中广东省的份额继续提升,达到26.1%,大幅领先其他省市,排名前五的浙江、北京占比较2019年均有所下滑。河北省网络零售额相比2019年上升0.2个百分点,首次跻身前十,网红城市重庆也充分发挥成渝特区的优势,实现网络零售额的大幅增长,整体看中西部省市网络零售额占比相比2019年多有下滑,相对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网络零售市场还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未被释放,还需要当地政府和企业共同探索,将本地特色商品、商业通过线上渠道推广、销售。

注:内圈为2020年区域分布,外圈为2019年区域分布。下同。

一二线城市涨幅趋缓,下沉市场被逐步打开

分线级城市来看,2020年,一二线城市仍为各线级城市中网络零售发展的主力军,其网络零售额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比重分别为40.3%和31.2%,较2019年略有下降,四线城市的网络零售额占全国网络零告额的比重达12.6%,高于2019年0.9个百分点。

从各线级城市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速情况来看,2020年一二线城市网络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2.1%和11.7%,低于三四线城市和五线及以下城市,其中四线城市同比增速最高,达20.9%。由此可见,一二线城市的网络零售市场涨势在减缓,四线城市的网络零售市场正在迅速扩大。

大家电、手机、服装带动部分省市涨幅居前

2020年,全国大部分省市的网络零售额呈现上涨趋势,其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的福建、河北、上海等省市零售额同比增长均达到20%以上,西南、华中、华北、西北、东北地区的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速低于全国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速,但是不乏一些网络零售市场快速扩大的省市出现,如西南地区的西藏自治区和重庆市,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分别达到69.7%和39.5%。从全国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较高的十个省市来看,西藏自治区的酒、福建省的男装、重庆市的大家电带动了三省市的网络零售额高速增长。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