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学人际交往效应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2. 心理学人际交往效应实例
您好; 首先是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 。
它主要是人的知觉因素与情感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效应。心理学家为此做过这样的实验: 让被试者看两种性格类型———性格A 为聪明, 勤奋, 易冲动, 爱批评, 顽固, 嫉妒心强; 性格B 为嫉妒心强, 顽固, 爱批评, 易冲动,勤奋, 聪明。实验的结果表明, 人们对性格A 有好印象。其实性格A 和性格B 的内容完全一样, 只是顺序变换了一下, 但结果却完全不同。这表明, 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时, 我们总是先倾向于前面的信息, 而忽视后面的信息。由于这种第一印象, 人们很容易在交往过程中从一时的表象出发, 产生错误的判断因而掩盖了对客观对象本质的了解, 这往往会对人际交往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是晕轮效应(也称光圈效应)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 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 掩盖了其他的特征, 从而给人际认知造成障碍。再次是刻板印象。是指在人际交往中, 对某一类人或事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固定的概括而形成的笼统的看法。这种效应将阻碍对人的具体、全面的了解, 造成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影响。最后是亲和效应。是指人们在交际应酬里, 往往会因为彼此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近似之处, 从而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如何应用:
1. 不以第一印象作为取舍判断的标准。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
2. 不因“光环”来评价人。“借一斑而窥全貌”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
3. 切莫先入为主,第一印象固然是一种先入为主,除此之外,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先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各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
3. 人际关系心理学效应
爱屋及乌”在心理学上被称晕轮效应。
4. 心理学人际交往效应有哪些
心理学的十大反应分别是:
1.蝴蝶效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2.木桶效应——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
3.羊群效应——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4.鲶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5.晕轮效应——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6.第一印象效应——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7.近因效应——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8.皮格马利翁效应——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9.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10.仰巴脚效应 ——一般来说,人们更倾向于喜欢精明又有小缺点的人,心理学上称此现象为“仰巴脚效应”。意思是指精明的人不经心犯点小错误,不仅不影响他的优点,反而使人觉得他也和常人一样,会犯错误,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感到好接受。
5.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效应有
人际交往,掌握并悟透以下五大心理效应,能够迅速提升他人对你的好感,使你人缘倍棒,助你获得成功。
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心理学中一条关于第一印象的定律,指的是人们在第一次与某人接触时,会留下第一印象,而这个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就对后面的进一步认知和交往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
2、自己人效应:人们一般都喜欢与他认为是同类的人交往,因为这会让他觉得舒服,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自己人效应”。
3、名片效应:“名片效应”是苏联心理学家纳季拉什维利最先提出的,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假如你表明自己和对方的某一观点或者说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主动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和你接近。
4、皮诺曹效应:心理学中的“皮诺曹效应”源于童话故事《皮诺曹》,皮诺曹一说谎,鼻子就会变长,因此,他的鼻子就成了诚实的象征,只要鼻子变长,任何人就都不愿意和他打交道。皮诺曹效应要强调的是,在人际交往中,用谎言处世,或许能获得一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必然是弊大于利。
6. 心理学人际交往效应分析
一、首因的效应
在人际交往当中的第一印象,在对方的头脑当中占据主导的地位,这一种效应就是首因效应。所以,我们能够利用这一种效应,在交友、招聘以及求职等等社交活动当中,给人非常好的一种形象,为日后的交流打下比较好的基础。但是在社交活动当中需深层次的进行交往,光具有首因效应是不够的,还需您的硬件完备,也就是您在谈吐、举止、修养以及礼节等等各个方面的素质。
二、近因的效应
也就是在人与人交往当中最后见面的一次给人所留下的印象,这一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当中所存留的时间是最长的。利用近因的效应,在和朋友分别的时候,给予他比较好的祝福,在他的心中你的形象也会随之美化起来。这一种美化很有可能会对你日后的生活造成影响。
三、光环的效应
俗话讲:情人的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时,认为对方的所有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对的,就连别人以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根本没什么,这便是一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具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一种心理作用之下,你十分难分辨出好、坏,真、伪,易被他人所利用。因此,人们在社交过程当中要具有一定的设防意识。
四、设防的心理
可能大部分都会有一种感觉在两人独处时,我们时不时的都会存在一些防范的心理;在人多时,你会感觉到没有自己的空间,担心自己的物品是不是安全;你的日记总是会锁得非常紧,怕你的秘密被别人夺走。为这些,你需进行设防。这一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当中会一种负面作用存在,它会阻碍人与人的正常交流。
7. 心理学人际交往效应是什么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心理学中一条关于第一印象的定律,指的是人们在第一次与某人接触时,会留下第一印象,而这个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就对后面的进一步认知和交往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如果第一印象形成了肯定的心理定势,那么,人际交往的后续,就会更加偏向了解和挖掘对方的优点;相反,则会使人在人际交往的后续更加关注对方令人厌恶的缺点,这其实也就是先入为主的道理。
二、自己人效应
人们一般都喜欢与他认为是同类的人交往,因为这会让他觉得舒服,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自己人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假如我们能够化生为熟,把初次打交道的陌生人“定义”为自己的一个“熟人”,当成自己未来的朋友,与他们进行平等且亲切地沟通。那么,对方受到你这种情绪的影响,也会将你当成“自己人”,这样,自己人效应就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起来了。
三、名片效应
“名片效应”是苏联心理学家纳季拉什维利最先提出的,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假如你表明自己和对方的某一观点或者说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主动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和你接近。名片效应和自己人效应有类似的地方,但并不完全相同,名片效应更加强调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表明态度和观点,把自己像名片一样介绍给对方,而自己人效应则更加强调的是把对方当成自己人。
四、皮诺曹效应
心理学中的“皮诺曹效应”源于童话故事《皮诺曹》,皮诺曹一说谎,鼻子就会变长,因此,他的鼻子就成了诚实的象征,只要鼻子变长,任何人就都不愿意和他打交道。皮诺曹效应要强调的是,在人际交往中,用谎言处世,或许能获得一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必然是弊大于利。这就像瀑布,一旦落下来,就再也没有升上去的机会。人际交往,这一轮的不诚信行为会构成下一轮的信用代价,诚信行为则会或者构成下一轮的信用财富,这种轮回是以谎言拼接谎言、诚信引导诚信的,会构成恶性或良性循环。因而,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诚挚待人,用诚信建立起成功的基石。
五、超限效应
在心理学中,将因为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启示是,凡事都要掌握个适度原则,万不可过分。关于这个效应,有个小故事可以很好地表达其核心: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的募捐演讲。刚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吸引人,已经准备捐款了。可过了一刻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厌倦,便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一刻钟,牧师还是没有讲完,这激起了马克·吐温的反抗心理,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后,开始募娟时,马克·吐温因为过度郁闷,不仅一分钱都没有捐,还恶作剧式地从盘子里偷拿了2元钱。
8. 人际交往心理效应有哪些
心理效应,它也是一种心理学的规律,就是说许多人都倾向于受这种规律的影响。心理规律有好多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大,比如光环效应,他指的是我们对人某一方面品质的认同,可能就会使得我们对其他方面品质的认同。
比如一个大学生看见一个女生长的很漂亮,就认为她既聪明又能干,其实长得漂亮的人不一定聪明又能干,这就是受光环效应的影响。
9.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效应
1、首因效应:45秒产生第一印象,决定你们日后交往的走向;2、风雨定律:感情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淡;3、方圆定律:人不能太方,也不能太圆;4、评价定律:不必好奇别人怎样评价你;5、成败定律:没有成就,你会因平庸而没有朋友;6、陷阱定律:当天上掉馅饼的时候,地上可能有个陷阱等着你;7、眼泪定律:在伤口上落泪或撒盐,效果是一样的;8、宽容定律: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10.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效应
l、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人们在对陌生人的了解中,最先出现的关于这个人的信息总是占优势的,这类似于第一印象的作用,就是首因效应。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在日后形成总的印象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起决定作用,成为日后交往的依据。首因效应有积极性,也有缺陷,带有明显的主观推断和先入为主色彩,干扰着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人们在了解某人时,对他的某种特征和品质有清晰明显的印象,由于这个印象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了解。这是一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反应,或者说这种突出的特征或品质像一个光环一样,把人笼罩起来了,使观察者无法注意到他的其他特征和品质,从而以一个人的一种特征或品质,做出对他的整个特征的判断。所谓的“一俊遮百丑”就是这种晕轮效应的反应。
3、定型效应:定型效应,也称刻板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着关于各种类型的固定形象。这种固定形象使人们在看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按其年龄、性别、职业等,对他们进行归类,并根据己有的关于这类人的固定形象,作为判断其个性特征的依据。比如,工人比较坦率,农民比较朴实,江浙人聪明伶俐,善于随机应变,山东人刚毅正直,能吃苦耐劳。再比如,年轻人总是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缺乏进取心,老年人往往觉得年轻人举止轻浮,办事不可靠,等等。定型效应在某些条件下,有利于对他人作概括性的反映,但是,它又是一种简单的认知,常常会造成偏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正确印象的形成。
4、投射效应:投射效应就是人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了解一个人时,总愿意把自己的某些特性归到认识对象身上。特别是在被了解对象和自己年龄、职业相同的时候更是如此。这种效应使人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会比实际上的那个人更像他自己。这样就歪曲被了解对象的某些特性。此外,还有近因效应、浸渍效应等。尽管这些效应在对他人的认知时也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它们都有主观、推断、片面(表面)感知、先入为主等特点,因此,都有消极的一面,容易使人造成认知的偏差,甚至产生错觉。
11. 人际交往 心理效应
也可以这么说。一个人认识其他人,总是片面,总是容易刻板印象。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