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思邈的药王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生年争议”目录)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
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2. 孙思邈的药王石
药王石以深色收藏价值高!
以墨绿色为佳!药王石又名藏玉、藏翠。是西藏雅鲁藏布江地区独有的一种墨绿玉,其色墨绿且带有黑色花纹,也有带淡黄淡蓝者,如青蛙皮和蛇皮花纹。
珠宝学著作里边,墨绿玉的规范名称为:蛇纹石玉。蛇纹石玉多以产地命名,诸如广东南方玉、辽宁岫玉、台湾的台湾玉等,都与她同一家族。因此,墨绿玉亦称“西峡碧玉”,而近几年在雅鲁藏布江流域附近发现的藏玉,被一些专家认定为质量优良的墨绿玉。藏玉表面大多已经玉化,手感滑润细腻,硬度一般在5-6度之间。因藏玉产量稀少,色泽艳丽华贵,并具有人工不可制造复制性,近几年成为玉石届的新宠,其价格比起初翻了几翻,现在还在不断地飙升。
3. 孙思邈的药王歌
一句话道尽了医学渐进之道。这一句话原本出自药王孙思邈:“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
什么叫做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
刚刚学习了医术之时,单纯从理论开始,理论都是十分完美的东西,学习起来非常简单,让学子以为这就是疾病的全部,用药不过是书上所记载的那么简单,于是便产生了“天下无病”之感,无病不是没有病,而是没有治不了的病。
一部分学医的人,长期跟在自己的师傅旁边,看师傅开方治病,方法思路也是单一,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但是真正到了自己开方用药便不如眼见那么简单随意。任何一个药物的选用都要经过自己的脑子,运用起来都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学医三年便谓天下没有治不好的病,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没有经过临床的熏陶,认为所有的疾病都是简单的。
什么叫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
到了临床以后,才发现原来疾病是如此错综复杂,完全不像书上记录的条目清晰,简单易行,单纯运用书本上的方法治病渐渐会进入到一个死胡同,即使方书读的再多,都不可能把每一个病人的症状与药物完全囊括,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思考,思考疾病的本质,从新认识药物。这个过程便是中医的辨证论治,而不是以一方对一个症状
4. 孙思邈的药王祛寒方药方
独活是在中药学上属于祛风湿类的中药,对于风湿类的患者,独活在临床应用上非常广泛,那么独活有什么作用以及其药性如何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 独活的功效及其药性特点
1.独活的功效
独活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列属《神农本草经》上品
独活性味辛、苦,性微温,归肾、膀胱经。
具有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的功效。
2.独活药性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独活药性辛散苦燥,微温能通,药力较羌活缓,作用偏里偏下,主散在里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少阴伏风头痛及下半身风寒湿痹,主用于风寒湿痹,要洗疼痛,少阴伏风头痛,风寒挟湿头痛。独活是治风湿痹痛之要药,凡风寒湿痹,无论新久,均可应用。
独活辛能发散,苦能燥湿,温能祛寒,主入足太阳膀胱经,能祛除肌表风寒湿邪,有解表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夹湿之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者。
此外独活止痛之功,亦可用于头风痛、牙痛等症。兼有祛风止痒之功,可用治皮肤瘙痒,内服或外洗皆可。
二 独活名方-独活济生汤
说到独活,其著名的独活寄生汤不得不谈。
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治腰背痛,独活寄生汤。夫腰背痛者,皆犹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独活寄生汤的主要作用不仅仅是祛风湿、止痹痛,还有益肝肾、补气血的作用。
适用于痹症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临床以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而现代研究发现,独活寄生汤可用于治疗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的患者。
独活寄生汤由独活, 细辛,桑寄生、牛膝、杜仲、秦艽、防风、肉桂、川芎、当归、芍药、干地黄、人参、茯苓、甘草组成。
《医方考》这样评价道:“独活、寄生、细辛、秦艽、防风、桂心,辛温之品也,可以升举肝脾之气,肝脾之气升,则腰膝弗痛矣;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杜仲、牛膝者,养阴之品也,可以滋补肝肾之阴,肝肾之阴补,则足得血而能步矣;人参、茯苓、甘草者,益气之品也,可以长养诸脏之阳,诸脏之阳生,则冷痹去而有力矣。”纵观全方,奇妙之处在于,这个方子以祛风寒湿邪为主,辅以补肝肾、益气血之品,邪正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更多中医药知识,请关注作者!
5. 孙思邈的药王石的评论
一、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文物。似玉非玉,似石非石,磁性较强,器型为信圭。也有称为玉圭。(估计就是天然墨绿玉制品)
二、指的天然墨绿玉,也叫功能玉。属岩浆类玉矿,是我国稀有玉种.亿万年的地火淬炼使其独具强磁性,对人类所特有双向调节人体多项功能的保健功效正在被渐渐发掘,被百姓都称之为“药王石”。
三、西藏米林县工布民风景区的一处景点名。自古以来,当地群众得病后经常到此求药,祈求健康。传说在此处求得的药材,服用后药效灵验无比。石上有一佛像,据说是天然形成。
6. 孙思邈的药王山在哪里
药王泉、药膳馆、酒仙楼、八卦井、野猴坪、救虎桥。
7. 孙思邈的药王咒
孙思邈以医济人。他的高尚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后代所崇敬。为表达对孙思邈的崇敬,人们尊称他为“药王”。把他曾隐居的耀县五台山改称“药王山”,并在山口建“药王庙”。在其他许多城市中也建药王庙或在大庙里建药王殿奉祀孙思邈,把孙思邈作为自己健康的保护神。
人们为表达对中国医药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名医孙思邈的崇敬,自唐代起,每年二月初二孙思邈故乡的人们万人空巷到药王山上的药王庙祭祀药王孙思邈。田汉先生在1959年游药王山时,用简练的两句诗概括了孙思邈在医药上的伟大功绩和人们对孙思邈的崇敬:“千金方使万人活,萧鼓年年拜药王
8. 孙思邈的药王洞
就是山,水景色还行。还有个野战游戏场,滑雪场估计现在不开吧。门票20,晚上住县城100元左右,野战费用也就100多就可以 ,具体点下边
兴隆山庙宇建筑,大体可分为三个区域:一是中峰顶主建筑区,占地816平方米。这里以无量祖师大殿、献殿、山门为中轴线,左侧有佛殿,右侧为菩萨殿,山门内侧左、右为钟楼和鼓楼,这里的建筑分布比较密集;二是中峰东南坡单体庙宇建筑区,主要有前门楼、碑坊、中门楼、三进门楼、关帝庙和药洞等建筑物,这些单间小型建筑物不规则地分布在坡地不同水平面的小台地上,如星罗棋布,疏密有致;三是东南峰外围建筑区,这里现存有牛、马王庙和城隍庙以及魁星楼等建筑物。
当人们沿着盘山公路来到兴隆山脚下,映入眼帘的便是高大雄伟的前门楼,这是兴隆山道观的第一道山门,也是兴隆山道观的标志性建筑。
前门楼分上下两层,通高8.5米,下层为门洞,上层为供奉守护道观的护法神将王灵官。据传,王灵官姓王名善,是宋徽宗宠信的著名道士林灵素的再传弟子。据说,他是灵官的统帅。
前门楼采用纯砖发券的无梁柱结构,构思精巧,省工省料,有很高的科学价值。门楼的顶部为仿木歇山顶,共有13条脊,14个兽吻,造型华丽,美观大方。
前门楼还有一个艺术亮点,就是第一层檐下的雕花砖刻,犹如美女的绣花腰带,将建筑装饰得雍容华贵。这些砖雕题材广泛,既有传统的“琴、棋、书、画”、“暗八仙”,又有奇禽异兽,最为新奇的是“人头鸟”和“人面龙”,这样的砖雕艺术,犹如一部形象化的《山海经》。
进入前门楼后,便是一座歇山顶式的碑坊, 清道光二十年的《重修无量祖师庙记》碑,就镶在这座碑坊上。沿碑坊前行,即到了中门楼,中门楼的造型基本上与前门楼相似,仅低小了一些。穿过中门楼门洞,迎面而来的便是23级砂石踏步,踏步两侧的石雕扶手,古朴庄重。拾级而上,便是三进门楼。三进门楼从外观上看,与前门楼型制相同,只不过比中门楼还要小一些。
兴隆山的三道门楼,不仅从建筑布局来观赏,富有多层次、多变化的艺术特色,而且从道教经义上来讲,也是很有讲究的,三道门,即意谓着道教“三界”。
在三进门楼左侧,则是关帝庙。关帝庙是一处单间小庙,硬山顶,五脊六兽。正脊为镂空双龙图案,脊中有宝珠,宝珠之上为狮驮宝塔。关帝庙供奉的主神是三国蜀汉大将关羽,曾被汉献帝封为“寿亭侯”,而有帝君之称,则是后世统治者追加的桂冠。
从关帝庙,再沿碎石铺道的斜坡向峰顶行进,有一处由窑洞和瓦房组成的四合院,这是道士们修炼的“静室”和生活起居处。1935年10月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兴隆山,红军首长叶剑英就下榻在这里。走出“静室”小院,再沿石坡而上,在道旁的崖面上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小窑洞,这就是药王洞。洞内供奉的药王则是隋唐名医孙思邈。
从药王洞到中峰顶,约50米之遥,这里的碎石铺道,两边高,中间低凹,既可作排洪之用,又可通行,一道两用。中峰是一个圆形的峰巅,夏秋之交,绿树红叶将这座山峰装点的犹如一个巨形花篮。峰顶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平台。平台周边砖砌围墙呈八角形,暗合道家八卦之意,当游人登上山门前的24级石雕踏步,小巧高耸的山门上的“兴隆宝山”四个大字会告知你,这就是兴隆山的核心部分。
兴隆山的山门为砖木结构的歇山顶造型。建筑物通高只有5.3米,并不高大,但其建造在峰顶之崖边上,凭借崖面的高度衬托,则现得高峻危耸,加之其飞檐翼角,险峻之势十分突出。正如一首小诗所云:“云移危楼追明月,风鸣金铎响清空。”
步入山门后,左右两侧则是小巧玲珑的钟、鼓二楼,钟楼和鼓楼均为砖木结构的歇山顶建筑,斗拱彩绘,梁柱涂丹。岁月的风雨虽然使得当年的浓墨重彩斑斑脱落,钟鼓已去楼独空,但人们对道观的晨钟暮鼓的遐想还是望楼而神往的:“朝起晨钟忙修课,昏随暮鼓伴青灯。”
越过窄小的庭院,面阔三间的卷棚顶献殿便是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地方。庙碑碑文曾称:“五方士、女牵牲捧帑,朝者如云。”
献殿之后,便是无量祖师大殿。这是一处面阔三间的歇山顶建筑,是兴隆山道观最宏伟的建筑物,高达10米。殿内无量祖师位居正中,而西天佛祖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则位列两侧,成为从属。
兴隆山是庆阳全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处砖木结构古建筑群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兴隆山虽然是晚清时期的一处道观建筑,但我们透过宗教的面纱,则可看到晚清时期兴隆山一带的社会现实,进而窥测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状况。因此,兴隆山的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其艺术价值则更值得重视。内容丰富、工艺精湛的砖雕艺术是兴隆山古建筑的一个亮点,这些丰富多彩的砖雕艺术作品,犹如一个百花争艳的历史大花园,花开不谢,胜名永存。
9. 孙思邈的药王殿在哪里
人参果树是《西游记》中的一棵神奇果树,乃天地之灵根,在万寿山五庄观内,五庄观现今属于涟源市龙山药王殿,为纪念孙思邈而改名。为镇元大仙所有。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方得成熟。结出的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
该树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方得成熟。短头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有缘的,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敲时必用金器,方得下来。 后唐僧师徒路过五庄观,孙悟空推倒人参果树,镇元大仙施展神通将唐僧四师徒擒住,孙悟空无奈多方求助,请的观音菩萨救活了人参果树,镇元大仙也和孙悟空结为兄弟。
10. 孙思邈的药王庙在哪里
相传隋唐名医孙思邈,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他巡游天下,行至桐山时,正遇山下百姓疾病流行。于是他携其弟子,暂居山上,采药、种药,救百姓于苦难之中。
后百姓感其恩德,于山顶搭建“药王庙”,代代供奉。山下人有个三病两痛,总忘不了怀一颗求善之心,拜见药王。所以,庙宇虽小,却香火不断。而今,山下一些有识之士,捐款募资,开盘转山路,新修药王庙宇。其意是:迎四方宾朋,秀桐山风景。让这座朴实的山岚,更多一些山的灵气和内涵。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