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苯在常温下为一种高度易燃,有香味的无色的液体,为一种有机化合物,也是组成结构最简单的芳香烃。苯有高的毒性,也是一种致癌物质。它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可作为有机溶剂。苯也是石油化工的基本原料,苯的产量和生产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人体危害
1.造血的损害作用:苯中毒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过去认为苯为脂溶性物质,在含脂肪丰富的组织如神经系统和骨髓内蓄积较多,因而引起神经系统及造血系统的损害,但这苯仅能说明苯在体内的分布。目前认为苯的毒作用,主要是由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酚类引起。当苯的氧化速度超过与硫酸根及葡萄糖醛酸结合的速度时,酚类转化物特别是氢醌和邻苯二酚在体内蓄积。它们能直接抑制造血细胞的核分裂,对骨髓中核分裂最活跃的原始细胞具有更明显的毒作用。骨髓造血细胞本身也可能具有直接将苯转化为活性代谢物的酶系统。
苯进入人体后,在肝内细胞色素P450作用下,烟酰胺腺嘌呤磷酸脂酶(NADPH)被氧化产生H2O2,H202羟化苯产生酚,酚再被氧化产生氢醌或儿茶酚胺,HQ或CAT被羟化产生BT,苯的这些代谢物被输送到骨髓,HQ在骨髓内被氧化产生苯醌。一系列研究认为,苯的这些代谢物中HQ和苯醌是造成骨髓中毒并导致白血病的最终毒物。硅藻泥能吸附分解室内空气的苯系物,进行空气净化,帮您实现真正的健康环保!
2.致癌、致畸作用:近年来,苯对生殖细胞的遗传毒性成为研究热点。苯诱导小鼠卵母细胞及个细胞合子雌原核染色体非整倍体明显增加,有剂量一效应关系。有学者“用双色荧光原位杂检测苯系物暴露工人精子9、18号染色体数目,发现苯暴露组9、18号染色体双体精子率、缺体率、总数目畸变率均高于对照组。
3.苯致DNA、RNA损伤的基因毒性
甲醛和苯都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装饰材料中的常用化学品,目前已成为我国装饰室内空气贺唤中占前两位的主要污染物,二者不仅污染水平高,而且生物毒性大。但是目前就甲醛和苯的联合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报道很少。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讨甲醛和苯单独及联合作用对细胞DNA、RNA损伤的基因毒性效应及机制,为筛选能够反映甲醛和苯致生物体损伤的早期生物标志物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本研究在体外实验体系中,以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V79)为研究对象,在甲醛细胞毒性实验和查阅文献基础上,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和同位素双标记掺入技术,研究甲醛和氢醌单独及联合染兆宴毒对V79细胞DNA、RNA损伤的基因毒性作用;在体内实验体系中,建立鼠类动物模型,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和同位素双标记禅猜凯掺入技术,探讨甲醛和苯单独及联合作用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DNA、RNA损伤的基因毒性,为甲醛和苯单独及联合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提供新信息。
结果:在本研究所用的剂量范围内,除75μmol/L组外,其它4个浓度组、3个染毒时间点,甲醛均可引起显著的DNA交联作用,彗星尾长和彗星细胞率低于紫外线照射对照组(P0.01)。细胞暴露在甲醛中2、4h,150、300、600μmol/L浓度组彗星尾长和彗星细胞率显著低于暴露在1h的(P0.01)。 除75μmol/L剂量组染毒1、2h外,甲醛染毒V79细胞的~3H-胸腺嘧啶和~(14)C-尿嘧啶掺入计数dpm值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细胞暴露在甲醛中4h,各浓度组~3H-胸腺嘧啶和~(14)C-尿嘧啶掺入计数dpm值显著低于暴露于1h和2h的各浓度组的dpm值(P0.01)。 氢醌可引起V79细胞DNA的明显损伤,低剂量组(150μmol/L)彗星细胞率为69%、彗星尾长42.20±3.18μm,高剂量组(2400μmol/L)彗星细胞率为91%,彗星尾长49.05±4.31μm,但无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4.职业暴露人群遗传损伤效应
苯(benzene)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化工原料和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资料表明,苯是一种典型的致突变剂,可引起人与动物的遗传物质损伤。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确认苯是人类致癌剂,本研究通过对苯的环境监测、健康检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的检测,研究苯职业暴露人群的健康损伤效应标志物及遗传毒性效应早期标志物,为今后苯职业暴露人群的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方法:本研究对某市从事接触苯的生产企业现状进行调查,监测工人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8h-TWA),调查历史监测资料,计算一生累积接触剂量,全面了解工人的苯接触水平;收集个人职业史、年龄、性别、吸烟等状况的信息;从血象指标检测及自觉症状调查等方面分析苯对职业暴露人群的健康影响,研究健康损伤效应标志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及染色体畸变实验检测苯对暴露人群遗传物质的损伤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对遗传损伤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工人接触苯总量越高,对作业工人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损害越严重;高浓度接触组以神经衰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及牙龈出血、月经异常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低浓度接触组及对照组(P0.01或P0.05);接触苯组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均值均低于对照组。
癌症让很多朋友都感到害怕,因为癌症难以治愈,会危害到人们的性命。其实癌症的发生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是息息相关的。在生活中,有些物品是具有致癌作用,但是人们却不知道。那么,哪些日常物品具有致癌的作用呢?
漱口水中的酒精、面包中的防腐剂、湿巾中的丙二醇、指甲油中的甲醛等都具有致癌作用。因此,人们应该要慎重对待这些日常物品。
1、漱口水中的酒精。
漱口水能帮助清洁牙齿和口腔,带来清新口气。但其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原料——酒精,却可能使身体更容易受到致癌物质的伤害。澳大利亚国家癌症研究所2009年公布的研究报告表明,漱口水的酒精含量为25%或者更高,它与口腔、舌头和咽喉的癌变相关。
2、面包中的防腐剂。
面包松软可口,在很多人看来是顿健康早餐。但你知道吗,面包除了含小麦、牛奶和糖以外,还有一种名叫丙酸钙(E282)的防腐剂。这种防腐剂在20多年前被悄悄引入面包中,它是种无色、无味的白色粉末,人们无法通过外观、气味和味道分辨出来。它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点点慢慢积累起来的,研究证明,它与上肠道失调和偏头痛有关,还会导致孩子学习困难和持续性疲劳。
3、湿巾中的丙二醇。
不管是普通湿纸巾还是婴儿湿巾中,都含有一种常见原料丙二醇,它是一种容易渗透到皮肤中的石油化工溶剂,对身体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会堆积于心脏、肝脏和肾脏中,导致它们畸变和损伤,还会削弱免疫系统。此外,它还会损伤细胞膜,造成皮疹、皮肤干燥、接触性皮炎和皮肤表面损伤。
4、牙膏中的氟化物。
市面上的牙膏或多或少都含有氟化物,它能起到预防蛀牙的功效。但氟化物也是一种潜在的“毒药”,即使只摄入极小的量,也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起中毒,且毒性可以日渐累积羡银。一定要正确使用含氟牙颤友膏,成人每天别超过3、4毫克,7岁到15岁儿童别超过1.9毫克到2.1毫克,3岁以下的孩子刷牙兄洞宴时容易误吞牙膏,建议暂时不要使用含氟牙膏。
5、指甲油中的甲醛。
近年来,街头的美甲店越来越多,对美丽的热衷让很多人忽视了指甲油散发出的刺鼻气味。实际上,这种气味的元凶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避之唯恐不及的甲醛。接触时间长了,会造成眼睛、鼻子、咽喉发炎,咳嗽、哮喘发作,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皮疹、鼻出血、头痛和头晕等。长期高频率使用含甲醛的物质,会有潜在致癌危险。
物理致癌因素包括灼热、机械性刺激、创伤、紫外燃喊线、有X射线、放射性核素、氡及日光中的紫外线等。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受辐射危害可以来自环境污染,也可以来自医源性。比如多次反复接受X射线照射检查或放射性核素检查可使受检人群患肿瘤机率增加,若用放射疗法治疗某些疾病,也可诱发某些肿瘤。有资料报告,在用放射性核素磷治疗红细胞增多症后,相当数量的患者经过一定的潜伏期而出现白血病。肺结核患者反复的胸透检查,可诱发乳腺癌。
②生物行轿性致癌物质
有生物合成产物如真菌毒素、生物碱、甙、水和土壤微生物、低级和高级植物合成多环芳烃化合物、动物和人类激素等,例如乙型肝炎病毒、疱疹病毒等。
[谨防石棉致癌]
谨防石棉致癌
③化学致癌物质
其种类最多,分布极广。无机化合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等.有机化合物如联安苯,烯环烃.亚硝酸,黄曲毒素等都是化学致癌因子.吸烟是人体摄入化学致癌物的主要途径之一,从香烟的烟雾中可以分析出20多种化学致癌因子。
按其来源分为三大类:天然致癌物质,在原料加工过程中生成的致癌物质及人工合成的致癌物质。按其作用机理,分为引发剂(或称始发剂)和促发剂。两者兼是者称为完全致癌物,仅有引发作用者称为不完全致档段肆癌物。有些既非引发剂也非促发剂,且本身并不致癌,但能增强引发剂和促发剂的作用,称为助致癌物。按
这19种化学品已被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可能致癌物质,它们是:
——铅和含铅化合物,已知对脑细胞有毒;
——磷化铟,用于半导体产业,白鼠实验表明它会引发“相岩枯当高”的肺癌发病率;
——钴类碳化钨,用于制造硬质合金;
——二氧化钛,广泛用于化妆品。现阶段,就二氧化钛的纳米级颗粒能否穿透人体皮肤存在相互冲突的证据。吸入这一物质的啮齿动物可能长出肿瘤;
——焊接产生的烟和气体,可能包括锰和铁。先前一些研究表明,焊接工患癌几率较高;
——难熔的陶瓷纤维,产自熔化的氧化铝和硅石;
——柴油机排出的废气;
——黑烟末,即炭黑,用作墨水、颜料、炭笔以及上光剂等的原料。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吸入微小颗粒;
——苯乙烯和氧化苯乙烯,由香烟、大麻和木材等燃烧时释放产生,用于生产聚苯乙烯和树脂等;
——环氧丙烷,用于生产塑料制品,可破粗老洞坏人体脱氧核糖核酸;
——甲醛,用途非常广泛,如塑料工业、医药业等。35%至40%的甲醛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具有防腐、消毒和漂白作用。研究表明,殡仪业从业者可能更容易患白血病等癌症;
——乙醛,广泛使用的溶剂,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
——二氯甲烷,用于去油污、油漆以及气溶胶类产品的常见溶剂;
——三氯乙烯,用于金属除油的常见溶剂,属于最常见的地下水污染物;
——四氯乙烯,一种干洗制剂。研究表明它可诱发鼠类患癌;
——氯仿,常见于用氯消过毒的饮用水及空气中,部分食物中也含有氯仿,可能与膀胱癌有关联;
——多氯化联(二)苯,曾广泛使用,现为禁用品,能对空气、水和食物产生永久性污染,但尚不清楚对人体的致癌作用;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广泛用于化妆品,可诱发鼠类患癌,但人体可能对它产生不含隐同于鼠类的代谢过程;
——阿特拉津,一种除草剂。
潜在致癌物又称潜在致癌剂,是指具有潜在坦咐致癌的有毒化学品。这类化学品在动物致癌试验中得到某些阳缺磨性结果,但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无明确的致癌性证据,尚不能认为是人体的致癌性化学物质。1985年美国环保局公布了200种潜在致癌物及其危害等级。其中大多数为有机物和农药,如、五氯硝基苯、苯巴比妥、四氯乙烯、丙烯腈、糖精、氯丹、杀草强、六伏信斗氯丁二烯;也有一部分无机物,如磷酸铅、砷酸钠、氯化镉等。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